埃姆舍河一景。
凯特勒(右)正在介绍地下污水管道所用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高架路下的弘济川旁,指示牌提示市民保护动物和注意安全。本报记者 万 宇摄
2010年约5800吨有毒化学物质,如硝酸盐、砷、苯、汞被倒入密西西比河,污染物生成的藻类使水中生物缺氧而死。图为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大量鱼类死亡。资料图片
大江大河既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有时又因人类任性、短视、片面的行为而遭污染。不少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江河从污到治的艰难道路
德国 44亿欧元,改造“欧洲最大臭水沟”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眼前是一口深30多米、直径10多米的竖井。踩着脚手架下到井底,空气中飘来潮湿的腐土气息。两侧井壁各开有一个近两人高的“大洞”,洞里架有电缆、铺着铁轨,望不到头。陪同参观的莱因哈特·凯特勒说:“走到头,你就撞墙了。那边尽头是一台掘进机。”由于这几天机器检修,我们才得以下到井底。像盖尔基兴这样的竖井,德国北威州鲁尔区共有100口。它们把地下延绵50公里的钢筋混凝土管道连接起来,组成了欧洲规模最大的河流整治项目——“埃姆舍河3.0”规划的核心。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预计到2020年结束,将耗资44亿欧元。
埃姆舍河是莱茵河的支流,流经北威州鲁尔工业区。19世纪中后期,德国工业化起步,煤炭、钢铁和重化工厂如雨后的蘑菇一样疯长。人口迅速膨胀,从19世纪初的22万增长到20世纪初的260万,再到如今的500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无序排入埃姆舍河,使草青水秀的河流变成了一条大阴沟。1899年,埃姆舍河沿岸各界组成“埃姆舍合作社”,统筹河流治理。由于采煤造成地表下沉,加之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合作社研究出不得已而为之的整治方案,就是把埃姆舍河截断、挖深、取直,再用水泥筑底。废水、污水、雨水仍然直接排放,一路流进莱茵河。从此,“欧洲最大臭水沟”这顶帽子被正式戴在了埃姆舍河头上。
随着煤炭工业衰落,重污染工厂迁出鲁尔区,埃姆舍河的治理问题再次凸显。经过各界人士的反复磋商,特别是经过1999年的国际建筑展,治理方案出现了许多新思路:沿埃姆舍河平行的地下40米深处,修建一条污水管道,直通莱茵河入口处的丁斯拉肯。以后只有地表水和雨水才能流入埃姆舍河。埃姆舍河流域将通过整治计划实现区域再造,重建湖泊和绿地景观,或者新建商业和居民区。河流的治理过程融入鲁尔区城市建设、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以生态文明带动当地经济振兴。现在,埃姆舍河上游15公里的水域已恢复了“清秀面目”,生物学家还在其中放养了用于实验的淡水虾和螺蛳。
污水管道是整个治理方案的关键。莱因哈特·凯特勒负责管道所有工程技术问题。他说,整个管道需要近2万个钢筋混凝土圆管,直径从1.6米到3.5米不等。沿途将建起多个抽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贯通之后,管道内将泵入污水,清理工作交由机器人完成。工作人员唯一能进入的区域就是这100口竖井。他们将在重要节点安装传感器,以便从总部埃森市就能监控污水情况。
离开竖井,不一会就看到了埃姆舍河。站在跨河大桥上,一股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桥头一面警示牌上画着谨防落水的图示。堤岸上绿草如茵,与混浊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100年前,埃姆舍河就像它所在的鲁尔区一样,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标记。如今,它将用自己的“变脸”来清刷过度工业化的污垢。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