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民网>>国际>>正文

多管齐下,让绿水常在(记者观察)【2】

2015年10月31日05: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韩国 河川复原,兼顾自然与人的需求

本报驻韩国记者 万 宇

潺潺流淌的河水、飞流直下的瀑布、怡然划水的野鸭、缓缓转动的水车……眼前的景象,疑似某处僻静山间溪谷,但谁能想到,河流之上就是首尔市内繁忙的内部循环高架道路。

这里是流经首尔市西大门区、汇入汉江的河流——弘济川。

弘济川发源于首尔北部的北汉山,全长约20公里,得名于河边曾有古代中国使臣下榻的弘济院,是首尔西部主要的河流之一。上世纪70年代,弘济川水质和水量都较好,儿童经常在此戏水,高架道路建成后,由于环境变化,水量逐渐减少干涸,弘济川成为一条汇集废水雨水的泄洪沟。

以拆除高架道路、复原清溪川为标志,2003年首尔市开始着手复原市内的自然河流,弘济川的复原也开始推进,但由于条件所限,拆除高架路并不现实,如何在维持现状的条件下恢复河流功能被提上议程。

2006年至2011年间,首尔市和西大门区政府共计投入692亿韩元(约合3.88亿元人民币)进行弘济川复原工程。复原兼顾了自然环境和城市的改造。由于城市化发展,完全依靠自然环境恢复河流非常困难,因此河流的水源大部分通过抽取汉江水至上游的方法恢复,少部分为过去的自然来水。

河流及两边均按照自然复原,芦苇、蒲草等各种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河中有鱼类、螺蛳、螃蟹等动物,野鸭等水鸟也在此栖息,形成了一个小生态圈。岸边则是另一番景象:浅蓝色的软化步行专用道上,居民们不分男女老少,慢跑、散步,旁边是自行车专用道,常有扮相专业的骑手骑车而过。

弘济川流经首尔西部的安山。初秋的山色郁郁葱葱中有几棵银杏早早泛黄。沿路而行,山壁上突然数道银链般的瀑布飞流直下,行人纷纷停下脚步拍起照来。这也是人工造景——将河水抽上山顶然后定期放水。虽是人工,但并没有雕琢的痕迹,和天然瀑布相差无几。瀑布旁是一处复原自江原道的水碓舂米磨坊,山中溪流流过水车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舂米。

记者正在采访,耳边缓缓响起了交响乐,原来树丛中还藏着小喇叭。伴随着音乐,沙滩边的河床中出现了错落有致的喷泉,合着音乐高低变化。跨步走过一块块石头桥,可以看到高架道路梁柱上另有玄机:每根柱子都有一幅印象派名画悬挂其上,了无生气的水泥墩瞬间化身画廊,岸边还有专门的注解介绍名画的作者和由来。河流转身一变成了民众锻炼和休闲的复合文化空间。

一位姓金的市民在附近的西大门区住了40多年。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她还在这里玩过水,后来修了路,河水就基本干涸了,垃圾、污水横流,夏天下雨后味道很大,当时很希望搬走。现在改造了,环境好了,她每天晚饭后都会带着孙子孙女来散步。

不过对于这种人工复原的“自然河流”,也有韩国的环保团体提出了异议。韩联社曾报道,首尔市环境政策市民评价团认为这纯粹是没有生命的人工排水道,将河流公园化是对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周边的雨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河中是对汉江江水的二次污染。治理河流,是完全恢复自然,还是兼顾自然与人的需求,仍是个待解的难题。

美国 全面治污,环保署不是“弱势”部门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朋辉

密西西比河全长3767公里,是北美洲最长、水量最大的河流,其流域面积322万平方公里,占美国本土面积的41%。密西西比河航运等地位重要,可以称得上是美国的“母亲河”。美国工业发展较早,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南北运输的黄金水道,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工业、生活污水排放致使密西西比河污染严重。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密西西比河鱼类中毒事件就是河水污染的一次爆发。当时河面漂浮着大量死鱼,鸟类大量减少,正是因为河水被氯离子等严重污染,通过食物链累积到动物体内,造成了一场生态灾难。

起初美国联邦政府以“无法可依”为由,并不愿介入州事务,密西西比河的污染治理成效有限。各州各自采取过治理污染措施,但因投入力度不一,作用也不大。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尊重各州在水污染治理上的主导地位,同时扩大了联邦政府的作用,向各州水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此后的三次修订,又扩大了联邦政府对水污染治理的管辖权和执行权,确立了联邦政府主导的标准。

联邦政府以法律确定密西西比河沿岸的排污标准,对污水超标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重罚,有效减少了点源污染。美国的环境刑事处罚非常严厉,过失犯罪可能面临1年以下监禁,故意犯罪最高可处15年以下徒刑,高额罚金更不鲜见。此外,联邦政府还参与水质标准制定,各州的水质标准必须由联邦批准。同时还设置大量水质监测点,对密西西比河的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测。

1970年1月1日,总统尼克松签署《1969国家环境政策法》, 同年12月,美国成立联邦环境保护署,负责制定和执行环境法规,从事或赞助环境研究及环保项目,加强教育以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这是联邦政府层面首次设立部门,统筹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域治理。

美国环境保护署不是“弱势”部门。它不仅拥有执法权,还有多种杠杆,激励州政府在密西西比河治理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对行动积极、治水效果显著的州,该部门通过划拨更多研究、补助资金等进行“奖励”;如果州政府不配合,环境保护署也可以通过诉讼等迫使其采取必要行动。因此,很多州政府在治理河水污染方面很积极,制定的水质标准甚至超过联邦政府的标准。

污染治理不仅仅关注干流,支流的治理也得到重视。密西西比河六大支流流域均设有联合会、委员会或管理局,从源头上治理水污染问题。除了一般性的治污措施,对于个别地段还有集中整治措施。例如,针对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富营养化问题,环境保护署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富营养化应对小组。

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还得到民众以及环境组织的深度参与。水质监测点由环境组织、大学、基金会等参与建设、维护。美国社会环境组织较为活跃,对州和地方政府起到了某种形式的监督作用,公益组织可以联合利益攸关方发起公益诉讼,使得地方政府不敢在所属河道管理上缺位。

资金短缺是治理污染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在污染出现早期州政府及时开展行动的障碍。为此,美国成立了污染治理基金,1977年修改的《净水法》对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提供资金支持。1987年启动州水污染控制周转资金,即 “清洁水州周转资金”。周转基金为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最长期限达30年。这一基金为推动各类组织参与污水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联邦项目之一。

几十年来,美国通过健全立法,确立了联邦政府在污染防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控制污染排放和净化水质,密西西比河水质得到很大改善,2000年,点源污染得到控制,目前有超过一半的水域达到了治理目标。不过,历史遗留的重金属污染和农业等形成的非点源污染,仍对密西西比河污染治理形成挑战,在这一流域完全实现“可钓鱼、可游泳”的目标仍然在路上。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王吉全)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