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民网>>国际>>正文

多管齐下,让绿水常在(记者观察)【3】

2015年10月31日05: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日本 提升意识,全民参与水污染防治

本报驻日本记者 贾文婷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50年代,日本水俣湾周围开始出现一些口齿不清、手脚发抖、神经迟钝的患者。1956年8月,日本熊本国立大学医学院发表研究报告证实,由于附近化学工业公司将含有有机汞的工业废水排入水俣湾,废水让食用了受污染海鲜的人罹患中枢神经疾病,这就是全球最严重的汞公害病——水俣病。

鉴于水污染威胁国民健康事件频发,日本政府1958年制定了《关于保全公共水域水质的法律》和《关于控制工厂排水等的法律》,1970年又将这两部法律合并为《水质污染防治法》,并陆续制定《湖泊水质保全特别措施法》等法律。此后政府继续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增加对生活污水、农业用水排放标准的规定,为现在治理水污染的行政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风光秀丽闻名遐迩、更是近畿地区1400万居民的水源地。20世纪60年代,琵琶湖遭遇前所未有的污染与破坏,70年代琵琶湖遭遇水藻危害,也即是俗称的“赤潮”,为日本治理水污染敲响了警钟。琵琶湖所在的滋贺县在国家制定的《水质污染防治法》基础之上,先后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法》《富营养化防治条例》等多部高于国家标准的法律法规。自1986年起,滋贺县每5年制定一次湖沼水质保护计划,明确了水质保护对策与水质保护目标。为了消除污染源,滋贺县采取措施完善下水道。为了防止封闭性水域的琵琶湖富营养化现象,所有处理设施都进行除氮、磷的进度处理。根据《水污染防治法》《湖沼法》等法律法规,对工厂等的污水排放进行限制。公害防治条例中规定了使用有害物质工厂的建设审批制度。

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小柳秀明介绍,在琵琶湖的治理过程中,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居民意识到赤潮发生主要是由于沿岸家庭向湖中排放洗涤剂时,主妇们开始呼吁停止使用合成洗涤剂,提倡使用无磷肥皂,以此降低富养物聚集,并敦促政府实施环保政策。当地政府还建起琵琶湖博物馆,用经验告诉下一代居民,如何与琵琶湖和谐相处。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31日 11 版)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王吉全)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