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农场提高了我的收入”(第一现场)--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集体农场提高了我的收入”(第一现场)

2013年02月08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柬埔寨波罗勉2月8日电(特派记者 孙广勇)2月份是柬埔寨的旱季,随着大部分稻谷已收割完毕,暴晒在烈日下的大片土地似乎要冒出烟来。本报记者沿着柬埔寨首都金边向东南行驶100多公里,来到波罗勉省一个名叫彬隆的村庄采访。村民猜亚对记者说,“虽然土地肥沃,可由于旱季缺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辛苦一年卖稻谷挣的钱仅够勉强糊口,从来不敢想买电视、盖房子。”

沿着彬隆村行驶了几公里,无尽的黄土中突然出现大片翠绿翠绿的水稻。与记者同行的柬埔寨米商协会副会长韩强畴说,“这是协会的示范农田,100多公顷。”记者看到农田整齐划一,水稻已挂满谷穗。

由于地广人稀,柬埔寨每家农户都有几公顷土地,但是农耕技术和设备落后,稻谷产量较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柬埔寨米商协会正在发展“集体农场”,改善水稻种植情况。

长期从事大米贸易的湄公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叻对本报记者说,“柬埔寨提出2015年出口100万吨大米的目标,目前全国年产量约400万吨,但是能够出口的优质大米仅占10%,提高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提高质量就必须改良种子、耕种等系统工程,这种农场模式是很好的选择。” 

韩强畴向记者进一步解释说,米商协会收购农民部分土地,然后进行统一经营,播种、施肥、耕种、收割等都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对土地改良、深耕细种,既提高了大米产量,又改善了质量。之后,农场把稻谷卖给米商协会的加工厂,销路也有了保障。通过这种模式,农场经营者、农民、碾米厂、出口商都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柬埔寨大米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农场模式更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彬隆农场的工人都是附近农民。工人森或告诉本报记者:“集体农场保障了我的收入,比自己种地收入翻了一番,而且除了卖给协会的农田外,自己还留有田地可以耕种,不会失业。”

柬埔寨政府也认识到大米出口的重要性,把大米列为农业发展的龙头产业,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扶植。一起参观农场的柬埔寨农村发展银行行长昆拓对本报记者说:“农业是柬埔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政府正在逐步改善水利灌溉、农村电网等农业基础设施,鼓励使用高产稻种和现代耕种技术,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昆拓表示,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柬埔寨农村发展银行专门设立了对大米业的贷款,每年有几千万美元的额度,利息仅为其他贷款的一半,而且中国也在向柬埔寨农业提供优惠贷款。

 

要闻:
独家评论:

 

联系本文记者

孙广勇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覃博雅、段欣毅)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