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人民网>>国际>>正文

从引进技术到引领技术

中国控释肥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得到国际话语权 

2015年12月27日11:1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12月27日电  “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项,发表论文216篇。中国控释肥技术得到国际话语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日,由项目法人单位山东农业大学联合沈阳农大、湖南农大、金正大集团承担的“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顺利通过包括中科院院士朱兆良在内的专家组验收。

“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自2011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以来,突破新型肥料创制、养分精准管理、土壤有机培肥和退化土壤治理的关键技术39项,“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连续五年被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创制新型缓控释肥、多功能叶面肥、生物有机肥等肥料新产品32种;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的控释肥制作、生产、施用技术、标准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理论与技术的重大创新。由首席专家张民主导制定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已通过国际标准化委员会三轮专家评议,形成国际标准终稿(FDIS),即将终审正式发行,成为我国引领世界控释肥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张民也成为中国包膜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第一人。

通过包膜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相同步的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门技术。

“国外市场上的膜材料成本高,控释肥也仅用作花卉、园艺等小领域。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宗农作物种植的需求量大,如果能让农民用上缓控释肥,肥料利用率会大幅提高,人工成本将显著降低。”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购买能力,实验室开始研制利用废旧塑料、秸秆等为原材料制作包膜。

经过几年反复试制和试验,研究控释肥机理,使肥料释放时间与作物需求相一致,实验室找出了包膜材料、添加剂和溶剂间的最佳配比,创新了包膜技术和制造工艺,形成了完整的涂抹生产结合溶剂回收工艺流程;创新了控释肥养分释放机理与肥效评价技术,解决了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养分吸收速率相同步的技术难题,肥料利用率可提高50%以上;改进了作物专用复合肥的配方和造粒技术,开发出控释时间不等的适合不用作物需要的控释肥系列品种,实验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施肥技术的一场革命”,为国际控释肥“定了标准”。

经过四年建设,已建成科研用房充足、仪器设备先进、配套设施完善的研发场所,并建立了一支由院士、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的强大研发队伍体系。目前,实验室已建成新型肥料研制、工艺和装备研究、土壤有机培肥和土壤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及装备研发、退化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四个平台、三个定位监测试验中心站和一个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化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完备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条件。

实验室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新型肥料创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新产品的推广,现已在全国建立试验示范基地899个,推广面积1.6亿亩,为土壤培肥、中低产土壤改良和退化土壤的治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物化技术支撑,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保障。

(刘群英 王静) 

分享到:
(责编:汪墨(实习生)、常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