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全球冲突最为集中的大陆。截至2015年5月,有9个联合国维和任务集中在非洲,超过80%的维和部队被部署在刚果(金)、苏丹达尔富尔、南苏丹和马里。
11月15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的联合国维和营区,中国维和步兵营的女兵在哨位上执勤。 新华社记者潘思危摄
中国军队自1990年4月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联合国在全球开展的16项维和行动中,中国共有近3000名维和军事人员正在刚果(金)、利比里亚、南苏丹等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所派维和人员的数量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居首位。
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表示,中国一直大力参与联合国、非盟在非洲的维和行动,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部队最多的,主要派驻人员为工兵、医疗分队和警察。从2013年起,中国首次向马里派遣武装安全部队,2015年向南苏丹维和行动派出同样性质的军事力量。中国还加紧探讨向非洲常备军和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提供帮助,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中国参与上述活动时,坚持尊重当事国主权,不干涉内政、不寻求扩大势力范围、不为地缘政治利益谋划“政权更迭”,而是致力于劝和促谈,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为非洲的和平安全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南苏丹和平贡献力量”
——顶着炮火维和
“作为女队员,需要更多地关注当地妇女儿童的安全处境,保护她们的安全。”中国驻南苏丹维和部队女兵张媛媛告诉记者,在巡逻过程中,战士们有时会向路边的孩子分发糖果。她曾遇到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可能从未吃过糖,犹豫很久才把糖放到嘴里。看到他,张媛媛想起了国内年幼的弟弟,“都是同龄人,一个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幸福成长,一个却在遭受战争的威胁,让我更加体会到维和的重要意义。”
11月14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执行城区巡逻任务的中国维和步兵营官兵与当地民众交谈。 新华社记者潘思危摄
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矿藏丰富。但原本充满希望的国家,由于2013年12月开始的内战不断扩大升级,陷入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来自中国的维和部队顶着炮火,来到了这片最危险的土地,加入到联合国的维和任务中。与此前的工程、运输、医疗及警察维和分队不同,这批部队是我国应联合国邀请派出的首支步兵营,由来自济南军区的700名官兵组成。联合国南苏丹问题特别代表艾伦·罗杰在出席中国步兵营开营仪式时,称赞中方“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南苏丹和平贡献力量”。她说,过去25年中,中国有3万名维和官兵参与了国际维和任务,中国维和部队的高效、专业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相信中国维和人员一定能够出色完成任务。
目前,中国维和步兵营已经开始担负在朱巴市区武装巡逻的任务。除了意外频出的危险环境外,当地的闷热气候和疟疾、霍乱等恶性疾病,对维和士兵也是挑战。在步兵营采访时,记者试穿战士们的防弹衣,加上前后防护钢板,有大约10公斤,头盔和凯夫拉材质的护颈戴上后,在朱巴的烈日下,仅几分钟就浑身是汗,但参与徒步巡逻的战士还需携带自动步枪、冲锋枪等武器装备,时刻保持戒备状态,辛苦不言而喻。
“当地人对中国维和官兵很友好,在巡逻过程中,经常有当地民众竖着大拇指,用简单的英语对着我们说‘China!Good!(中国好样的)’”。张媛媛说,她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中国军人的坚守和担当,尽量为当地人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这也是在南苏丹参与维和任务全体官兵的心声。
“每一次出勤,都意味着与‘死神’的亲密接触”
——探秘维和警察防暴队
“历经270多个艰辛日夜,我们最终向祖国和世界交上了满意答卷!”在公安部举行的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防暴队政委盖立新说。
2015年11月23日,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集训期间,组织开展严寒气候条件下的防暴战术实战训练,锤炼官兵应对任何环境下的实战能力。人民图片
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远赴非洲执行为期9个月的维和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向联合国非洲任务区派遣成建制维和警队,难度比以往大。” 盖立新说,“防暴队在进驻格林威尔任务区期间,除了完成联合治安巡逻、定点守卫、武力支援等任务,还举办警务执法能力建设培训班,为驻地60多名司法安全官员进行培训,促进了国际警务交流合作。”
“队员们除了完成勤务派遣外,还要协助军事观察员前往犯罪高发地区‘探查走访’,每一次出勤,都意味着与‘死神’的亲密接触。”防暴队副队长范佳强回忆,“2013年12月,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途经防暴队任务区时,防暴队负责全程定点守卫任务。由于正值各州竞选,矛盾碰撞叠加,表面的平静里暗藏危机。防暴队员们个个全副武装,身着几十斤的防弹背心、头盔,手持防暴枪,冒着近60℃的高温,严防死守要害部位,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快速果断处置,最终成功护送总统安全返回首都。”与解放军维和工兵连、运输连及医疗分队不同,维和警察防暴队由公安部派出,主要负责协助当地政府重建、维持国家和平稳定。
9个月时间,防暴队在利比里亚4个行政州累计执行重大勤务40余次,保障航班起降700余架次,创造了当地10年来治安状况最好的时期。
此次防暴队中还有7名女队员,其中5人为值勤官,负责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文件翻译、勤务协调等工作,另2人为医护人员,为全队及联合国雇员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防暴队队长国向东介绍,“维和不仅仅是对‘冲突地区’的和平进行恢复与维持,还要帮助当地人进行能力建设。女队员定期为当地妇女儿童进行自我保护的宣传,还去当地学校授课。”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卡琳·兰德格琳称赞她们是“来自东方的天使”。
今年9月,我国第十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队启程,赴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15年来,中国维和警察共出动警力26万多人次,处置大规模暴骚乱及非法游行示威700余次,解救人质390多人,抓捕犯罪嫌疑人2436名。
11月1日深夜,在马里东部城市加奥的中国二级医院,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医护人员为一名患者准备手术。 新华社记者潘思危摄
“军事交流是增进友谊的最好方式”
——难忘中肯维和官兵兄弟情
“中国朋友,希望我们还会再见面!”在南苏丹瓦乌联合国基地内,完成维和任务即将回国的肯尼亚步兵营指挥官鲁本中校专程来到中国营区向老朋友们告别。临走前,他握着中国维和部队指挥官吴建本的手,禁不住流下泪来。中肯维和官兵战场上如兄弟,生活中像亲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是我们友谊的见证!”在肯尼亚营区,科赫少校指着写有“中肯友谊路”的牌子说:“去年10月,我们的营区道路被大雨冲毁,眼看没几天就要举行授勋仪式,我们请求中国工兵帮忙修复。他们立即答复,连续经过5天施工,彻底解决了排水问题。”
“谈起中肯友谊,就不得不说‘中肯友谊岗’。”中国驻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医疗分队队长王乃震介绍说。两年前,肯尼亚营考虑到中方安全防卫力量薄弱,就主动在生活区设立警戒岗哨,派兵昼夜值守,并且坚持至今。中方医护人员深受感动,看到岗哨设施简陋,难以遮阳避雨,就加班加点搭建了一个坚固的岗楼,并经常为执勤哨兵送水、驱蚊霜、风油精等。双方将岗楼命名为“中肯友谊岗”,此事在瓦乌基地被传为佳话。
此外,肯尼亚营一直承担中国工兵施工时的安全警戒任务,十分尽责。在一次长途施工后,看到中方重型装备返程费时费力,随行的阿曼德连长对带队的工兵分队副队长王文广说:“你们回去休息,我们留下来看装备。”他随即搭建起过夜的帐篷。每当说起此事,王文广都感慨:“如果不是真心朋友,谁会把自己置身于危险的野外。”
长期合作更培养起彼此间极大的信任。吴建本常说:“我们施工,你们警戒,虽然安全形势很严峻,但我们相信你们,愿意把生命交给你们!”对于这种兄弟般的信任,鲁本深受激励,经常主动邀约进行联合防卫演练,提高施工安全。鲁本将演练称为“友谊联演”,他认为军事交流是增进友谊的最好方式。
肯尼亚营的战斗口号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得知中国工兵信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鲁本还有一番妙解:“你们修了路,架了桥,我们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反过来,我们的战斗力是你们开山架桥的保障!”
11月1日,在马里昂松戈,中国维和工兵分队昂松戈分遣队的士兵(中)协助尼日尔步兵营士兵维护净水设备。 新华社记者 潘思危摄
联合国秘书长军事顾问马苏德·艾哈迈德表示:中国在国际维和使命中具有示范性作用。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参加国际维和任务人数最多的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本人对此也深有体会。10年前,我在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时就和几名中国医生在一起。我亲眼见证他们极高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专业水平,当地人民对他们精湛的医术评价极高。今年6月陪同联合国副秘书长访问中国时,我们看到中国的维和部队拥有强有力的领导,对参与维和的神圣使命有非常坚强的意志。我们开的几次会都有很高的效率,富有成果。9月初我去南苏丹出差,在朱巴遇见中国维和人员在那里执行维和任务,他们意志非常坚定,训练有素,让我看到了这一地区和平稳定的希望。
10月29日,在利比里亚马及比县,一名中国第18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军官(右)与负责护卫的尼日利亚军人沟通任务安排。 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表示,要加大对非洲的帮扶,支持非洲国家提高自身维和维稳能力,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习近平宣布,今后5年,中国将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中国将向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
在非洲的中国维和人员,正以过硬的素质和能力,维护着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身维和维稳力量。非洲,希望的热土,因为你们而更加璀璨!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王慧编辑整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