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东京11月16日电(赵松)首轮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会12日至13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双方各有50余名顶尖企业负责人和政府前高官参会。对话会的主办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下称中日两团体)就今后定期开展对话达成一致,双方还在会后发表了进一步促进中日经贸交流的联合声明。中日经贸问题专家成玉麟认为,这一对话机制将有利于中日构建新的经贸合作模式。
中日两团体发表的联合声明称,两国企业界将致力于推动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和经济互惠,进一步消除或减少双边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各种限制,通过促进中日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节能环保、旅游等广泛领域的深度合作,扩大共同利益。
中日两团体在对话会上就对话机制定期化达成一致,双方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显示,该对话原则上每年举办一轮,每轮2天,在两国轮流举行。对话将采取闭门形式,可根据需要邀请两国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外交官和专家学者参会。双方还对对话机制设立了三个目标,即加强中日企业界间的交流与沟通,扩大共识,促进中日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针对两国经贸关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在必要时向政府建言献策;促进两国企业开展多形式的经贸技术合作。
长期致力于研究中日经贸合作的专家、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市场业务部课长成玉麟出席了12日的相关活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在两国政府前高官的率领下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无论是从参与人员规模、对话方式来看,还是从共同声明中体现的对话成果来看,本次对话都是两国经济合作中史无前例的。这一对话机制对两国其他领域的合作,乃至两国与第三国的经济合作具有示范性意义。
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是两国在当前开展这一大规模经济对话的契机。中日两团体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称,本次对话是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中日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举办的,两团体代表在对话会上也都表示两国应当探索新的经贸合作方式。
成玉麟认为,当前中日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过去日本是亚洲经济的领头雁,如今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在GDP上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这种经济实力的消长不仅对两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变化,也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让两国互信程度出现下降。
其二,尽管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中日两国的发展战略要求两国开展新的合作。一方面,中国刚刚出台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一个与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具备开放性、包容性的经济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急需提高工业化水平,要应对城市化、老龄化、绿色低碳化、信息和市场全球化等问题,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还需学习多重国际风险同时管控的高度综合运作能力。而在这些方面,日本企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其失败的教训都是值得中国企业家们借鉴的。
另一方面,从日本的发展战略来看,日本想要在2020年实现GDP突破600兆日元,需要解决众多难题。其国市场扩大内需需要新的投资和旧的产能向国外转移;确保资源供应、通过观光振兴地方经济、出口基础设施,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需要中国市场的配合。
其三,中日两国的国际性企业活动都面临着非传统的多样化竞争或制约。一方面面临非关税壁垒,投资时市场准入规制中有非负面清单隐形障碍;另一方面是本国经济进入中高等工业化阶段以及后工业化时代后,企业商务模式面临转型升级难题;其次,现代化企业还要健全守法合规的内部管控等治理机制。这些都成为两国企业界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成玉麟认为,正因为中日两国面临这些问题和挑战,以及原本就存在的优势互补可能性,所以从政府到经济界,都希望去近距离了解对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景,应对新变化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今年上半年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的三千人访华团,以及本月初日本日中经济协会连同日本经团联、日本商工会议等经济团体组成的200多人的大型访华团,都是中日探索新合作模式的尝试。
成玉麟称,过去几十年的中日经贸合作,主要是占有资金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利用中国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中低端生产能力,以及中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进行基础性的生产制造。但中国企业经历了30多年资本技术积累,现在已经在研发、生产、消费等领域构建了一整套供应链和基本竞争体系,通过本国或外国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和高端信息的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中国企业已经在电动汽车、中型客机以及核能发电、高速铁路、卫星和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为平台的电子商务等方面,成为日本等外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中日两国过去的合作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
成玉麟指出,中日两国可以在新的领域开产新的合作。比如在健康医疗养老介护、跨境电商、绿色生态环境和节能低碳型社会的建设、产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开发运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农业生产率提高、粮食资源的进口和饲料储存加工等领域,中日两国的合作前景很大。此外,在世界级门户城市化功能再建、跨国互连互通互享等方面,中日两国企业也有可能成为伙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