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中外交流
人民网>>国际>>正文

被误读的中东

文/ 范鸿达

2015年09月25日13:34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些年来我比较频繁地到中东考察,每次长则一年,短则半月二十天。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游学中东,概因我对田野调查的日益看重。尽管中国研究中东的队伍逐渐壮大,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研究人员仍然缺乏对中东国家的社会性考察,尤为不幸的是,在目前中国大跃进般的智库建设中,一些所谓的智库也只是应景式的存在……在缺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些中东研究成果——包括我本人前期的一些所谓成果——往往是对他人著述的杂糅和反刍,此情此景让我甚是伤心。出于对认知中东真实状况的渴望和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尊重,2009年我开始设计中东之旅。

这时候我决定去中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驱散自己正深陷其中的迷惘。博士毕业后,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期待,我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我是怀揣美好的理想进入高校工作的,对,你没看错,现在我说的就是一种叫“理想”的东西。尽管之前已经在中国不同的大学读书十载,但毕竟以学生的视角看学校总不能理解太深刻,身份一旦转变,以老师而非学生的眼光,很快就发现中国大学及一些知识分子的令人失望之处,当然还有高校青年教师的可悲境况。不用太久,理想,连同激情,一同渐行渐远了——我迷失在了热闹而喧嚣的人群里!在极度痛苦中,我想唤醒日益沉睡的自己,想洗涤自己的心灵,于是我想到了耶路撒冷。

学术研究和个人思想共同驱动,把我推到中东。从2010年以色列访学开始,迄今已经陆续游学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伊朗、埃及、沙特等国。在中东游学时,尽管我也尽可能多的和学者、官员进行交流,但我更热衷于另一个工作模式,那就是白天漫步街头巷尾,从社会大众特别是普通民众的角度来感知中东诸国,晚上则在住处写作。我采取这一视角来感知中东社会源于我的一个愚见,那就是通过与平稳发展国家的官方及上层打交道,基本可以获知该国的发展趋向,可是与正在(政治)转型国家的官方和上层交往,并不见得能够了解到该国的发展方向,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国家的未来,我坚信民众的普遍选择才是国家转型期的决定发展力量。另外,总体而言,我不相信中国访问学者能够比中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更能获取他国官方信息。

就政治社会发展而言,中国和一些中东国家很具有可比性,因此那里的相关状况对中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或启示意义,比如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就值得中国给予认真思考。我还相当顽固地认为,就政治发展和行政管理而言,目前把中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当然有其积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为我们树立一个追求的标杆,但是面对这样的比较,老实讲有时候我也会产生关公战秦琼的感觉。设想一下,如果让潘金莲之夫武大郎和NBA明星姚明去练习抢篮板,这是否会有助于武大郎篮板技术的提高?很可能,武大郎会因为屡屡受挫而丧失信心,这不是说他不努力,而是他选择的方法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同时,中国也需要从与自己政治发展阶段相近的国家汲取经验和教训。

因为近几十年来西方和伊斯兰世界多有摩擦,特别是2001年“9·11”后美国开启了主要针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反恐战争,这导致中东穆斯林形象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化,也让一些国人对中东人心存一些戒虑,在中东多国游学后会很容易发现,这其实是对中东普通民众的误读。不管是在犹太人居多的以色列、波斯人居多的伊朗,还是土耳其、巴勒斯坦、埃及和沙特,所遇到的当地民众大都是热情好客。事实上,如果没有中东诸国人民的友情相待,我也难以漫步中东,他们的热情是我继续中东之旅的一大动力。

在中东这个拥有辉煌古文明的区域,历史和人文情怀很容易迸发出来。不管是中东还是东亚,辉煌都被埋葬在了历史里,而且已经沉睡了太久。回首绚丽的往昔,目睹焦灼的当下,展望混沌的未来,漫步中东怎会有平静的心情?中东就是这样容易让人感叹历史,以致让行走其间的我泪眼蒙眬。

中东,一个一旦踏入便不愿离开的游学之地!

推介阅读:

范鸿达著:《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该书系作者游学中东诸国的思想录。通过对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埃及和伊朗的实地考察,作者向读者解读和分析了源于第一手资料的中东状况。在本书百余张配图中,除了少数几张是朋友为作者拍摄的留影外,其余皆是作者本人拍摄。特别要提及的是,在拥有灿烂古文明的中东地区行走时,作者也常常回望同样创造过辉煌历史的中国,在阅读本书时能够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浓浓的中国情怀。

分享到:
(责编:杨牧、刘洁妍)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