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民网>>国际>>正文

永志不忘援助中国抗战的法国志士仁人

任亚秋

2015年09月02日10:0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人民在缅怀先辈们浴血抗击日寇侵略的历史、表达全力维护世界和平意愿的同时,也没忘记感谢那些在抗战期间向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外国友人。除了耳熟能详的加拿大人白求恩、印度人柯棣华、德国人拉贝(John Rabe)、美国人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之外,中国人还想起了两个法国人。他们是日军侵入上海时建立了南市难民保护区的饶家驹和在华从医40余年、抗战中为八路军运送药品的贝熙业大夫。

饶家驹(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1878~1946)生于法国洛林地区。早年加入耶稣会,随后在英国和比利时修道、获得学位。1913年到上海传教。1937年8月31日,日军进攻上海。在攻入这座城市后,日军烧杀抢掠,导致大量平民逃难。当年11月,饶家驹在上海方浜中路、民国路内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饶家驹区(La Zone Jacquinot),延续至1940年6月,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此后又在广州、汉口等地设立安全区,救援中国难民。饶家驹首创的保护平民安全区模式,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条约》修订,加入了战时平民保护相关条款。二战结束后饶家驹又赴德国救济难民,并因劳累过度而逝世。

贝熙业(Jean Jérome Augustin Bussière )(1872 -1960)出生于法国克勒兹省(La Creuse)。1913年来华。曾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法国医院大夫,1920年中法大学成立,任该校董事、教授兼校医。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余年,1954年离开北京回法国。抗日战争中,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自行车或小轿车为中国的八路军(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运送战地急需的药品;掩护爱国青年学生、共产党干部、国际友人奔向抗日根据地;为抗战勇士和平民百姓免费看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访问法国时说:“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The hump )’、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法国人都是在1913年来到中国,都眷恋中国和它的文化,都在抗战中参与了救助中国人的人道主义行动。但可惜的是,由于谦虚,他俩都没有留下对在华生活的回忆作品。这使得除当事人外了解他们业绩的人并不很多。但这丝毫不影响无数中国人对他们的怀念。事隔数十年后,他们的事迹正被13亿中国人所熟知。

是什么动机支撑着他们要这样做。特别是贝熙业的行动还冒着相当大的风险。在笔者看来,这是来自他们对正义事业的同情和宽阔的博爱胸怀。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成就他们的伟业。记得贝熙业大夫的遗物中留有这样一张照片:他斜倚在一座石桥的护栏末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而旁边的护栏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贝大夫桥”。 据说,这座桥是贝熙业住所附近的温泉中学修建的。由于该校的师生生病时经常求助于他,得到他的精心治疗,学校为了感谢他,在温泉村西修了这座桥,并用师生们对他的一贯称呼命名这座桥。这座桥恰似一种象征:正是像贝大夫和饶神父这样的对华友好人士搭建起了一座坚固的中法民间友好之桥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媒体人开始对中法关系史感兴趣。对为中法友谊作出过历史贡献的中法人士加强了介绍和研究。为了纪念饶家驹,上海音像资料馆制作了历史纪录片《饶家驹与战时难民保护》。为了纪念贝熙业,中央电视台也制作了四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并将于近日播出。

为中国抗战作出贡献的法国志士仁人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优秀事迹必将光耀千秋。(完)

日期:2015年9月2日

分享到:
(责编:高虹(实习生)、杨牧)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