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徐梅在《日本学刊》2015年增刊发表《日本经济研究30年》。文章中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日本经济20世纪70~80年代的辉煌难以再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研究的重要性会降低。相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日本经济研究依然存在较大需求。
中国经济发展及改革的现实需要
国别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经历仍值得今天的中国去深入研究和借鉴。譬如,进入21世纪,尚未富裕的中国已面临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而中国远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便率先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其采取的应对措施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或许能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启示。
当前,中国启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内容涉及广泛。二战后日本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日本财税体制、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关系,国家创新战略的构建,日元国际化、资本市场自由化及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构建,日本价格机制的形成及效果,垄断与市场公平竞争问题,民间资本活力和企业创新力的激发,收入分配制度及缩小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及农民权益问题,服务业的发展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中国深入研究和借鉴。
加强中日经贸合作的需要
中日两国在经济上仍具有明显的互补性,需要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两国经贸关系。当前,日本也在推行结构改革,将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放宽市场限制,调动民间资本的活力。在中日两国新一轮的改革中,必然会释放新的市场空间,双方企业将面临新的合作机遇,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金融及服务业等领域,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的机会增大。同样,在日本扩大吸引外资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企业对日投资也面临新的机遇。
其次,日本是能源需求大国,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要治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学习和引进日本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加强与日本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合作。还有,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资本流动频繁的趋势下,中日两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在游资监控、金融监管及防范危机等方面的合作。
把握日本经济走向及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跟踪和研究日本经济形势及相关问题,是日本经济学界的一个永恒课题。目前,“安倍经济学”已实施两年多,前两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效果已明显减弱,备受期待的“第三支箭”——结构改革最终能否带领日本经济摆脱长期通缩、步入持续复苏轨道,今后日本如何应对和解决巨额政府债务问题,日本核电政策、新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能源结构转型能否顺利推进,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及制造业将呈何种发展前景……这些问题都需要跟踪和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形势日趋复杂,各国和地区都在努力构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自贸区网络。日本是同时参与TPP、中日韩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国家,深入研究日本“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战略、农产品市场开放及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等问题,对中国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更何况,在中日韩FTA、RCEP等多边区域一体化框架中,中日两国的合作是关键环节,把握上述动向有助于促进本地区的一体化和经济繁荣。
回顾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对经济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确立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
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和较长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90年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也是官产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实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思想解放过程。而此期间,日美、日欧之间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
因此,无论在日本经济的研究方面,还是在对日经济交往的实践方面,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整体研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日本经济地位下降、中日关系曲折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从主观上重视日本经济研究,弥补学科建设起步晚的不足,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和成果评价体系,促使日本经济研究尽早实现赶超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
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
如何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始终是日本研究界争论的问题之一。而对于国别经济问题研究,则更是一个不易找到平衡点的难题。虽然几十年来日本经济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但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数量有限,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尚没有充分展开,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需要。
对此,有必要继续夯实对日本宏观经济、金融、财政、产业、企业和对外经济关系、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设立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及时跟踪和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深入广泛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并树立良好学风,求真求实,力争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佳作。
通过实地调研增强问题意识
研究日本,需要了解中国国情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跟踪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急待解决的课题,培养问题意识。同时,研究日本也需要随时了解日本,深入日本社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开始逐渐削减和取消资助性的交流项目,长期赴日机会减少。受各种条件制约,学者们在国内外的实地调研机会受限,对实际情况缺乏深度了解和直观感受。今后有必要多方努力,创造条件,深入实际,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务实和有的放矢。
促进研究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在电子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知识结构、研究设备、研究手段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和便利。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不断“充电”,补充新的知识和养分,既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日趋现代化的设备和研究手段,也需要通晓研究对象的语言和英语等。
基于这种情况,日本经济学科建设需要优化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不仅需要继续发挥富有经验的老科研人员的能量,也需要注重培养具有高学历、知识结构合理、年轻化的后备力量,让更多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融入到一线研究中,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研究水平。
加强国内外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吉林等地,并零星分布在全国其他地区。由于相互之间在科研信息方面缺少充分的制度性沟通机制,在课题立项上存在重复现象,出现一些内容类似的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的平台,加强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重复性研究,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进行合作攻关项目研究,实现研究优势互补。不仅如此,在国际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也需要拓宽视野,加强与日本及欧美亚等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今后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及时跟踪和把握国际上的前沿研究状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研究手段,增强研究的学术性和理论性,以争取创作更多的精品成果。在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以及中国新一轮改革大势中,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将与改革开放同行,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人民网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