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民网>>国际>>正文

突尼斯海滩恐袭案的警示

2015年06月29日11:1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6月29日电(任亚秋) 本月26日中午时分,突尼斯著名旅游城市苏斯(Sousse)的一处海滩突然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声。在那里享受日光浴的游客起初以为有人在放鞭炮,当第二阵枪声响起的时候,旅游者们才感觉到事情不妙。于是,海滩大乱,人们各自奔逃。

此刻,海滩上一个穿黑色衣裤的突尼斯青年正端枪向人群扫射,一时血染沙滩。枪手是突尼斯的一名大学生。名叫赛义夫丁·雷兹古伊(Seifeddine Rezgui)。领受伊斯兰国组织的任务,前来进行恐怖袭击。他先是在沙滩上扫射,见人们纷纷逃向附近的马尔哈巴皇家饭店(H?tel Imperial Mahraba),又跟随进入酒店大院内,向泳池边的游客扫射,并投掷手榴弹。这名恐怖分子随后被闻讯赶来的突尼斯警察击毙。

恐袭导致38名游客身亡,数十人受伤。死者中多为外国游客,以英国人、德国人、比利时人居多。这是突尼斯今年第二起针对游客和平民的武装袭击。3月18日,突尼斯首都巴尔杜博物馆(Musée du Bardo)发生武装袭击和劫持人质事件,共造成24人死亡。

这么多的无辜生命丧失,令人痛惜。然而痛定思痛之时,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时隔仅三个多月会再度发生如此惨烈的血案。此刻的安保力量在哪里?为何没能事先或及时阻止罪犯的行动,以至于导致这么多人丧生?

事件发生后,人们得知,罪犯事先在海滩上租用了一把遮阳伞。并把武器藏匿于伞下。当他看到海滩上的游客越聚越多时,便开始了屠杀行动。可是,试想一下:如果血案发生时,海上的救护人员携带有枪支,如果当时有便衣警察隐蔽在浴场的某个角落,悉心观察每个人的举止神色,那么恐怖分子的袭击还能得逞吗?想来,当局的疏于防范和管理给了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

不过,话又说回来。突尼斯的安保力量在事件发生后还是适时采取了干预行动。否则受害者会更多。须知当时的马尔哈巴皇家饭店里住宿有500多名旅客。

据有些媒体分析,伊斯兰国此次行动的目的主要是打击突尼斯的旅游业,进而摧毁该国经济,使突尼斯陷入社会危机,以便从这个国家中招募更多的“圣战者”,参与打击西方的行动。此分析颇有道理。旅游业是突尼斯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另两项为农业和矿业),占了突尼斯GDP的7%,有约40万旅游从业人员,每年接待游客约700万人。而这一血案的发生无疑将使国家不景气的旅游业再度蒙受打击。

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突尼斯发生的血案究竟给了我们什么警示呢?

首先,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已经不再将其活动范围限制在自己所控制的地域内(如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攫取的地盘)。它的触角已经伸向了西方国家、中东和北非。而且它的打击目标不再仅仅是政治的和军事的目标,还包括了经济的目标。突尼斯的恐袭案就是佐证。

此外,恐袭的手法也越来越多样。最早是使用爆炸物和汽车炸弹。随后是使用长枪和手榴弹。而且活动地点也不限于大城市,而是转移的防范松懈的旅游胜地或偏远地区。海滨袭击成了他们的一个新手段。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因为对手既可以从地面来,也可以从海上来,甚至可以从空中来,让人防不胜防。

还需要注意的是,极端恐怖组织正通过各种手段对北非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它们尤其把渗透的目标对准那些思想不稳、心情苦闷的青年人。向他们灌输仇恨西方的极端思想,鼓动他们发动尤其是针对外国人的恐怖袭击。而杀手赛义夫丁·雷兹古伊正是被伊斯兰国“洗脑”后才发动了这一恐怖袭击。在突尼斯的一些宗教场所,也有人散布极端思想和煽动暴力行为,致使一些青年误入歧途。据媒体报道,受极端宗教势力的影响,有3000突尼斯人赴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加入了极端组织。他们中已有500人从这些动乱国家返回突尼斯。极端思想的渗透已经对突尼斯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海滩袭击事件发生后,突尼斯政府更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必要的举措:宣布将在一周时间内关闭约80所“煽动搞恐怖活动”的清真寺。政府还宣布将动用预备役军人参与维持治安行动。

不惧怕,不松懈,警民联手,加强管控,这也许是对付恐怖袭击的最好办法。

分享到:
(责编:高虹(实习生)、杨牧)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