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民网>>国际>>正文

人文交流,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权威论坛)

2015年06月18日06: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人文交流,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权威论坛)

  2014年9月,美国人史梅淳(梅丽莎·凯·史密斯)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从1993年开始,史梅淳在宁夏大学外语系任教3年。2004年,在美国攻读完博士学位后,她重回宁夏,其在宁夏大学任教已超过10年。图为史梅淳在宁夏山区和孩子们交流。

  新华社发

  今年3月,“中华之夜”文化活动走进NBA赛场。图为美国舞蹈表演队在布鲁克林网队主场表演红绸舞。

  新华社发

  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即将在华盛顿举行。这一磋商机制成立5年来取得突出成就,落实了近300项成果,一批人文交流项目产生了积极影响,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并从国家层面逐步延伸到了基层。人文交流,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度滋润人民友谊的土壤,并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铺路石

  郝平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它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以人的交往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真诚对话,化解不同国家间的潜在矛盾,培育不同民族间的长久友谊。也正是因为人文交流的这一特点,使其在增进中美战略互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路铺路——

  直接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始终与中美关系发展相伴相生

  人文外交的主体和交往对象突破了政府机构的局限,扩大到社会力量和普通民众层面。这种对外交往方式更多利用非官方力量,使政府职能由前台走向幕后,淡化宣传的政治色彩,更容易达到增信释疑、沟通民众的目的。同时,人文外交直接以民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减少了信息传递的环节,避免了信息损耗和失真。普通民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来自他国的文化感染力以及隐含其中的善意。

  人文交流的方式更加温和,充满人文关怀。在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互派留学生,建立友好城市,开展文化节、举办体育比赛等方式更加温和平等,更注重接受者的感受,在互动中自然彰显本国文化的魅力,而非呆板的宣传说教,更容易使民众接受。

  人文交流更关注长期效果,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性。中美之间的互信不足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人文交流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逐渐树立良好的本国形象,向外传递本国优秀的文化,为两国关系奠定广泛的民意基础。这不仅使两国关系更具有韧性,而且有助于防止或缓解突发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冲击,为政府的决策奠定深厚的民意基础。

  刘延东副总理将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巧妙地比喻为“探路者”和“铺路者”,简明生动地诠释了人文交流在新型大国关系建构与发展中所发挥的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回溯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正是1971年以一枚小球为联系的两国青年运动员间的友好互动,为中美关系封冻的冰层撬开了缝隙,从而为两国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带来了创造历史的良机。在随后的1978年底,作为中美建交的标志性事件之一,52名中国学生赴美、8名美国学生来华,奏响了两国人民相互学习、友好交往的时代序曲。人文交流不仅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且始终与中美关系发展相伴相生。

  不可替代——

  中美关系中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硕、前景最广阔的领域

  中美关系已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最复杂、最有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既造福两国人民、推动彼此共同发展,也对国际局势的和平稳定和国际秩序的优化调整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中美两国在经久而全面的战略合作、经贸互利、人文交流中,逐渐成长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攸关方和命运共同体。

  无论从现实或是长远的角度看,对话总比对抗好,交流总比交恶好。也正因此,习近平主席倡导中美应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打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历史魔咒,走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高度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理念。

  中美能否共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能否树立国家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典范,人文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美关系30余年的起伏发展中,人文交流始终是两国关系中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硕、前景最广阔的领域。而今,中美人员交往每年突破400万人次,每天有上万人穿梭于太平洋两岸,通过互联网、手机互动的民众更难以计数;2014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达49万人,而过去4年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总数超10万人;中美双方已合作在美国设立107所孔子学院,435家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9万多人……这些数字,或许仅是社会学家眼中的历史瞬间和企业家眼中的巨大商机,但在中美政治家们对时代、对大局的敏锐洞察中,这正意味着新型大国关系广泛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强而有力的战略支柱。

  柔性力量——

  发挥冲淡竞争、约束对抗、拉近距离的作用

  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是新时期中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人文交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提升到战略高度,从而使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以及中俄、中欧、中英等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正是顺应中国内政外交新变化,主动进取、积极作为的结果,既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在此过程中以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丰富、完善国与国交往的方式,服务于中国整体外交。

  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也是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然要求。作为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有着巨大差别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在起伏不定中保持螺旋式上升势头,得益于双方恪守“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底线,得益于两国关系“多点支撑”的特点——既有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也有年度贸易额逐年攀升所形成的深度经贸利益捆绑,还有犹如涓涓细流不断汇聚而成的人文交流渠道。也因此,人文交流与战略合作、经贸互利一起,构成中美关系的三大重要战略支撑,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与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正是对中美关系的机制性保障。随着中美力量对比与战略态势的变化,两国关系的合作面与竞争面同步上升,有时竞争面显得更加突出。双方战略博弈的加深与经贸摩擦的加大,使得战略合作、经贸互利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人文交流则反而能够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在关键时期体现柔性力量,冲淡彼此战略竞争、约束两国战略对抗、拉近两国人民距离。因此,在中美战略与经济领域的对话机制之外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级磋商机制,作为既有机制的有益补充,正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应有之义,可谓立意深远。

  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更是中美人文交流本身优化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是在整合原有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四大领域交流机制基础上建立的,并逐步将青年、妇女、卫生交流纳入其中,不仅对既有的分散化交流机制进行整合,而且使人文交流形成大规模、战略性、全方位、高层次新特点。这一重大变化,有利于中美人文交流长远、整体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润物无声——

  深度滋润友谊的土壤,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以来,中美人文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一是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从2010年首轮磋商的4大领域13项成果,扩大到现在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6大领域104项成果,先后落实近300项成果,一批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在两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二是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并从国家层面逐步延伸到基层。结成了逾240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建立了省州长论坛、市长峰会等机制。中方“三个一万”和美方“十万强”计划,促进了两国青年学生走近彼此、相知相识。三是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从中受益。根据2013年美国盖洛普民调结果,在18—2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高达72%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盟友”和“朋友”。人文交流,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度滋润着中美人民友谊的土壤,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中美人民间的友谊有多深厚,两国合作的舞台就有多宽广。在厚植中美人民友谊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提供持续稳定正能量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务实合作、持之以恒”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机制格局;使中美人民特别是青年精英在交流中实现自信与互信、自重与互重,在多样中求大同,在差异中求包容;使两国关系在友善的民意氛围中更具韧性、更富活力;使“中国梦”与“美国梦”共同为“世界梦”提供样本和蓝图。

  (作者为中美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协调人、教育部副部长)

  中国办孔子学院逾百家,美国留华学生超十万

  络绎于途 走近彼此

  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丽丹 张朋辉

  “有件与采访主题不直接相关的事情,不知你想不想听?”美国波音公司国际公关部总监汤姆·麦克林的声音听起来有些迟疑。记者与麦克林先生第一次通电话,他会有什么事想对素未谋面的中国记者说呢?

  “我女儿凯瑟琳所念的保罗六世天主教高中开设了中文班,这是阿灵顿教区唯一设有中文班的学校。”麦克林先生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他以校董的身份向学校提出设立中文班的建议并被采纳。2013年,这所高中的世界语言部中文课首次开班,教授汉语、组织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和远在中国的同龄人一样,庆祝端午、中秋等中国佳节。作为“半路出家”的中文学习者,麦克林在中国度过了人生和职业的重要转折时期。十几年后,他的女儿也追随父亲,开始书写自己的中国情缘。今年5月,凯瑟琳和同学们在中文班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中国是波音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的最大市场,麦克林对这块土地上发生的经济奇迹和所蕴含潜力深有体会。在美国,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并没有像麦克林这样深刻的在华经历,但很多家长的心声却是一致的:掌握中文、了解中国的美国孩子,在未来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在美国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不能不提孔子学院。尽管中文课程被纳入美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在今天已不算新鲜事,但孔子学院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对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需求,还是重要的汉语教师培养摇篮和中国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全美各地已设有107家孔子学院、435家孔子课堂。在这里,美国的青少年们希望到中国走一走、结交中国朋友的热切愿望被反复诉说。

  去中国留学,不少美国学生已经在路上了。美国教育部门去年底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在中美“十万强计划”等人文交流项目的促进下,中国已成为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五大留学目的地之一。赴美外国留学生人数连续8年增加,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特别是去年两国实施了更加便利化的签证政策,两国留学和旅游人数势必会走向另一个高峰。

  为了让中美青年一代中的领军人物加强交流、巩固友谊,作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果之一的“知行中国”项目不久前在美国启动,计划在未来10年邀请美国青年精英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增进中美青年一代的理解和友谊。美国“十万强”基金会主席卡罗拉·麦吉弗特女士说,未来将不仅仅着眼于实现两国人员往来数量的增长,也希望能促进美国各阶层人士到中国学习,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除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迹,中国青春现代的一面也正吸引着美国民众。作为另一项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成果,中国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去年年底走进美国艺术最高殿堂,成功举行了首次北美巡演。他们不仅高水平地演绎了西方传世经典,还为美国乐迷送上充满中国哲学意味的管弦乐组曲《五行》。肯尼迪艺术中心总裁黛博拉·鲁特女士说,中国音乐家们技艺卓越,音乐中富有青春活力。他们的精神面貌恰恰是当代中国崭新形象的代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两国政府和民间共同的努力下,人文交往的故事在课堂里、舞台上、社区中有声有色地上演着。人民的交往、文化的亲近,已成为滋润中美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厚土壤。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人文交流定能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源源不绝地输送正能量。

  版式设计:蔡华伟

分享到:
(责编:崔东)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