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ff大街曾是约堡“老城区”房价最贵的地区。人民网 张洁娴 摄
作为南非乃至非洲的最发达城市,约翰内斯堡的市中心曾一度繁荣,却在1990年代因治安恶化而臭名昭彰。街头抢劫屡见不鲜,小商铺不得不加装层层防盗铁闸,大型企业被迫向北迁移,而大量居民也因缺乏安全感而纷纷搬离,余下坚持留守的,也几乎无法在大街上自由走动。
本应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如此成为大部分民众躲避不及、绕道而行的区域。它因犯罪报道而为人所熟知,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被污名化,却很少有人真正一睹它的真容。因为这段被“遗弃”的经历,它被当地人称为“Inner City”(内城),似乎无形中已有一堵围墙被筑起,将之隔离,无法打破也难以逾越。它也被华侨俗称为“老城”,颇有破败萧条的落难气质——曾经热闹喧哗,如今却冷冷清清。
因为工作需要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不甘寂寞”,我曾多次前往“老城”采访、游逛。意外的是,接触得越多,它也越加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甚至成为约堡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地方。
时至今日,不少跨国集团的办公室依旧设立在约堡“老城区”里。人民网 张洁娴 摄
从M1公路驶下,经过金山大学,布莱姆芳登(Braamfontein)聚集着活跃的学生群体,宪法山蕴藏着种族隔离时期的往事,穿越曼德拉大桥,再沿着狭长的街道路过市政厅、钻石大楼、百年老邮局、非洲最高楼。道路蜿蜒伸展,随处可见几笔涂鸦,沿途也不乏跨国企业的身影。不少店铺敞开大门营业,小商贩在路边摆摊叫卖,往来行人面目和善,偶尔在街角驻足交谈,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切都与预设中水深火热的场景截然相反。市中心路窄楼高,友人笑言让他不禁想起曼哈顿。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城区(New Town),它是当地政府“复兴老城”计划中重点打造的区域。多座博物馆、剧场、学术研讨中心座落于此,也逐渐成为一些文化交流、教育活动的根据地。今年以来,江苏省教育厅与豪登省教育厅在此签署合作协议,“汉字”国际巡展南非站、南非中国年“交错与融合”视觉展也相继在此举办。
“交错与融合”视觉展6月6日在工人博物馆开幕。人民网 张洁娴 摄
4月“暴力排外浪潮”期间,数万约堡市民组织和平游行,终点就在新城的露天广场。我在现场拍完照片,步行取车途中,不明真相的黑人小哥凑上前来问发生什么事,解释一番后,他翻了翻白眼碎念“真搞不懂那些暴民在想什么”,悻悻地走了。竟然没有抢单反,更没有搭讪,果真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想太多”。
关于“城里人”,有一组有意思的调查数据:他们之中有12%每月收入超过1.5万兰特,54%具备大学文凭,90%用手机,44%使用电子邮件。
约堡市政府为了“复兴老城”画了几个圈,对其系统地进行规划建设——沿路加装监控设备,整修建筑及公共设施,实施优惠政策以吸引商业投资,鼓励并支持小型企业在此落户生根,以此力图逐渐赢得“人口回流”。
“老城”周末集市一景 人民网 张洁娴 摄
每逢周末,“老城”里会举办各种集市活动,琳琅满目的是各类新鲜食材、手工饰物、独立品牌。市场上人头攒动,平日里无法自由走动的人们,似乎都逮着机会暴走,或只是举着一杯饮料,与家人或朋友扯扯闲篇、逗趣吐槽。实际上能够真切体会到,大家都异常珍惜这样能够晒晒太阳、稍事喘息的时间和空间。
在“老城”的部分街区,还活跃着很多热心公益、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曾在一处小画廊遇到一批本土艺术家开展慈善募捐,在冬季到来之际为流离失所的人添置防寒装备。那是一个微凉的夜晚,画展就在一座改造工厂并不宽敞的小阁楼里举办,去的人并不多,但从每个人的眼里都能看到温暖和善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驻扎,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光亮。这本不足为奇,这也应该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
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城”,被贴上各种黑色标签,这样鲜活的生命力却引人入胜。而这般感受也并非一厢情愿,黑人朋友告诉我,她在市中心街头被抢过几次,但还是爱去。也有南非国家电视台的记者朋友抱怨约堡太不讨人喜欢,无法自由行动简直“要了她的命”。
Braamfontein街头 人民网 张洁娴 摄
在过去11年当中,约240台闭路电视被安置于约堡市中心的每一条街道,由警方全天候监控。截止今年2月,约堡市政府公开表示,市中心地区的犯罪率下降80%,并计划陆续在市中心周边地区加装闭路电视。
但整体数据依然不乐观,南非的凶杀案案发数是全球平均值的5倍,2014年街头劫案达6.9万起,这意味着每天有近200起劫案在这个国家的大街小巷上演,其中全年有近2500起劫案发生在约堡市中心。
无论是初到约堡,或是常居于此的人,都会被此处天际线的美景所吸引。天气清朗的夜晚,从地势稍高一些的地方纵览万家灯火,映照着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很难不被打动。真心希望有一日大家都不再只是凭窗眺望,而是能够卸下心防,自在地行走在大街上,也无需时时提心吊胆。但要让民众重得这份安全感,当地政府、警方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