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民网>>国际>>正文

探访巴尔的摩:骚乱暂时平静 种族顽疾未解

2015年05月07日02:1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巴尔的摩5月6日电 (驻美国记者王如君 张朋辉) 美国非洲裔25岁青年格雷被捕意外死亡事件引发广泛抗议,一度造成骚乱,致使几十名警察受伤,上百抗议者被捕,多家店铺被洗劫、甚至付之一炬,给巴尔的摩这座老城带来了伤痛。经历种族伤痛之后,巴尔的摩是否恢复了平静?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来到巴尔的摩,走街串巷,探访乱局之后的情状。

谁也不知道啥时候完全回到正轨

随着汽车缓缓驶入巴尔的摩市区,高大典雅的建筑记录着这座城市荣耀的历史,而不时映入眼帘的废弃房屋则显露出一座老城的衰落。主要大街插着巴尔的摩金莺棒球队比赛的宣传旗帜,来往车流不断,虽说偶尔有几声警笛声传来,但看不到警察或警车的影子,这里的生活似乎恢复了正常。

巴尔的摩市政厅大楼处于市中心,这是一座雄伟的罗马式建筑,大楼前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广场,平时人来人往,散步的、晒太阳的、以及观景的游客总是不断,而如今偌大一个草坪,只看到几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赖赖地躺在那里,还有一些可爱的鸽子旁若无人地觅食。不过,格外的平静之中似乎还留有几丝骚乱风暴的遗痕:一辆辆电视转车停放在马路边上,包括美国有线新闻网、福克斯电视台、巴尔的摩电视台等媒体记者还在这里安营扎寨。一位牧师违规停车,接受媒体的采访,马上就有协警走过来开条罚款,众多记者上前说情才得以“幸免”。这表明,当地警方虽不像前几日那么严查明防,但还是紧盯着这里的一举一动。

记者遇到了在市政厅旁边写字楼里工作的艾莉森·菲利普女士。她说,这周以来,宵禁结束了,抗议的人群也逐渐退去,秩序正在慢慢恢复,希望不会再出什么乱子,确保安全很重要。

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弗雷迪·格雷的生前好友马文·惠特尼。惠特尼说:“弗雷迪是我的好哥们儿,他是个很好的人,在他被警察带走前10分钟,我们还在一块儿聊着。”记者追问弗雷迪当天的细节,惠特尼说:“格雷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街上晃悠,他没有工作,我也没有工作,我们住在同一社区,这里就业率很低,我们迫切需要工作,格雷随身带了一个弹簧刀,但那是合法的,警察显然对我们有偏见,十分粗鲁,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实施暴力,对格雷受伤的的请求置之不理。如果没有媒体关注,说不定这些人还不会受到起诉。”

记者问起非裔团体的抗议情况,他说:“我也参加了抗议活动,现在告一段落,如果格雷得不到正义,我们还会继续上街抗议,谁也不知道生活什么时候完全回到正轨。”谈到抗议活动中出现的骚乱和抢劫事件,格雷表示:“抢劫是不对的,谁都知道那是犯法,可是那些人拿卫生纸和食品,说明什么呢?他们穷啊……哪些市政厅里大人物们都在干什么呢?他们没把经济搞好,没能让我们有工做、有饭吃……”

威廉·巴罗也在市政厅广场,他说自己是退役老兵,现在也无家可归了。“我有一身的力气,还会干不少木工、瓦工的活儿,可只能打些零工,根本找不到稳定的长期工作。现在经济大环境不佳,许多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州政府和巴尔的摩市政府又没有救助措施。我们挣不到钱,只好流浪,这都是那些‘大人物们’的错误。”

没有危险,只是贫穷

记者问起格雷被捕的社区现在是否安全,惠特尼说:“那里没有危险,只是贫穷。”

走在格雷家所在的社区巴尔的摩西区的“桑德城”,街上空荡荡的,到处可见窗户被木板封死的破旧房屋,许多还挂着“待售”的告示,“禁止倾倒垃圾”的警示牌下堆着零乱的垃圾。大街上有人打牌,有人则在门口呆坐……路上行人寥寥,偶尔跑过一两个小孩,权且给社区增添了一丝生气与活力。

逮捕格雷的巴尔的摩西区警察局附近的街道路口都被水泥石桩封堵,并有国民卫队士兵和警察值守。记者在警察局附近遇到了韩裔美国人格蕾丝女士,她在这里有一家小百货店。“骚乱发生时,这里可乱了,到外是抗议的人群。幸运的是,我的店锁的早,没受什么损失。这两天情况好多了,一切平静了下来。”警员唐迪告诉记者:“这一街区全封了,只有警察和当地居民才能进入。我是从巴尔的摩北区临时调过来的,现在这里24小时有警察值班,我们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甚至12个小时。”警察杰克逊说,现在抗议活动告一段落,但不知道啥时候能够完全恢复正常。

其实,格雷案并非孤立,布朗案、马丁案,针对黑人的警察暴力事件接二连三出现。美国总统奥巴马5日说,针对非洲裔的警察暴力事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情况,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顽疾。在美国许多城市,非洲裔和拉丁裔青年遭受到司法系统不公正的对待,具体体现在高比例地遭遇路检、逮捕、起诉以及入狱。美国的司法制度需要改革。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每隔28小时就有一名非洲裔美国人被警察杀害,不论以何种指标来衡量,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年轻人自出生起所享有的发展机遇总的来说要少于白人,而且这一“机遇鸿沟”日趋扩大。

置身于这个社区来思考格雷案,人们也许会得到更多答案。贫穷,甚至是赤贫,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甚至不敢想象这里也是美国。西区聚集着大量非洲裔,是巴尔的摩的“哈莱姆区”。自1968年发生大规模暴乱以来,这个社区的人口急剧下降,虽然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末采取了社区重建政策,可今天这里超过1/3的房屋被弃,失业率超过20%,近1/3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另据《纽约时报》报道,该区域有3%左右的人口被监禁,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警察就是“骚扰,即使我们没有任何过错”。对巴尔的摩其他地区的市民来说,西区就像是“遥远的地方”,“那是另一座城市、另一个世界……”

乱局渐平,挑战仍存

种族歧视的根源是经济问题。惠特尼说:“我需要一份工作,我们并不游手好闲,只是缺乏平等的机会,教育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现在西区的很多公立学校被裁撤,我的孩子上学都成了一个问题。”

美国的种族问题可以追溯到独立革命之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种族隔离等露骨的种族歧视制度被废除,但是美国社会显然远未进入“色盲的时代”。同样是在美国生长,可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包括非洲裔、拉丁裔在内的少数族裔受到歧视的现象随处可见,文化上、观念中的种族歧视仍然根深蒂固,系统性的司法不公进一步削弱少数种裔的维权能力,甚至伤害到他们的人身自由、乃至生命安全。

5日,美国司法部长林奇前往巴尔的摩,实地考察骚乱事件的原因和应对情况。6日,马里兰州州长拉里·霍根宣布结束巴尔的摩紧急状态,国民卫队和州警察开始从当地撤出。

目前,骚乱是平息了,可带来的后果则是沉重的。巴尔的摩内港地区是当地最为繁华、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这里水波荡漾、帆船点点、店铺林立,一向是川流不息、游客纷至的好地方,而如今一场骚乱吓走了万千游客,完全是一派“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景象。

随着格雷案进入司法程序,种族不平等会持续成为执门话题,如果再有什么不测发生,随时会“点燃”更大的风暴。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全国广播公司进行的最新民调发现,绝大多数美国民众非常担心, 96%的人认为今夏可以发生另一场种族暴乱。种族问题是一个挥之难去顽疾,巴尔的摩,乃至整个美国还面临挑战。

分享到:
(责编:袁勃、常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