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4月1日电 在经历了九次安检之后,4月1日清晨的的洛桑Beau-Rivage Palace酒店外再度聚满了各国媒体记者,不过这次没有再安检,媒体中弥漫着乐观的情绪——估计今天一早就能有最终的发布会了。但现实的太阳照进酒店大堂时,也照醒了大家的乐观梦境,似乎连续一周的马拉松式熬夜等待还将继续下去。
按照计划,伊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的最后期限是3月31日,当天的Beau-Rivage Ralace灯火通明,随着31下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重回谈判桌,媒体察觉到,会谈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拉夫罗夫当时称,只要各方不会在最后时刻提出更多要求,伊朗核协议签署是有可能的。谈判前景不坏,甚至偏好。但在漫漫长夜中,无聊的记者们只能弹起宾馆里的钢琴解闷,却依然没有看到原计划发布的“共同声明”。参与谈判的外交人士向媒体表示,3月31日晚各方曾初步商定以“共同声明”而不是“框架协议”的形式梳理已经取得的成果,但因为在临近午夜时谈判又取得了进展,各方决定继续这一谈判,以便抓住机遇,尽快达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框架性成果,为后续技术性细节谈判扫清主要障碍。当地时间4月1日凌晨,各方决定临时休会,并在当天早晨6点半恢复谈判,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也立刻返回巴黎汇报最新进展——4月1日是愚人节,记者们都希望今天不会再被“会谈能够顺利结束”的笑话给愚弄了。
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就伊核问题举行的最新一轮谈判在3月20日休会后,于26日在瑞士洛桑重新开启,本轮会谈是以达成框架协议为目标展开的,被认为是敏感时间节点的一次关键性谈判。虽然各方都清楚,3月31日是达成框架性协议的最后期限,美国此前甚至警告称,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奥巴马将结束外交谈判,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但理论上讲,临时协议的最终期限是6月30日,3月31日未达成协议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后果——一位参与谈判的外交官员向媒体强调:“我们还有时间!”
就这样,在框架协议谈判时限之后,各方决定进入“加时赛”,希望能在最后阶段打入“致胜金球”,为这场漫长的谈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1日早些时候,拉夫罗夫表示伊核问题各国已经在外长层面,就“所有关键方面”的原则问题达成了一致,可能将在未来数小时或1天之内落实于纸面。伊朗外长扎里夫的表态同拉夫罗夫相似:“我们在核问题谈判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我们希望周三开始起草文本。”但其他谈判方对此的措辞都相当谨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表示,所谓“所有关键方面”的原则问题达成一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美国国务卿克里的表态就颇为谨慎,他称会谈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为形成方案带来了“些许光亮”(一时间,“些许光亮”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因此在瑞士多进行一天会谈也是值得的。但他也补充说,一些棘手议题仍然有待解决。
所谓的棘手问题分别是限制时限、解除制裁以及所谓的“惩罚机制”。
首先,对限制时限而言,伊核问题六国希望伊朗核活动能够在今后至少10年时间里受到严格限制。伊朗则要求在这一期限过后取消全部限制,还希望研发更先进的离心机,使铀浓缩的速度更快、产量更高,这引发一些西方国家对伊朗在10年后“大踏步”发展核项目的担心。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说:“我们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确保10年后发生的事是可验证、透明的,我们不能允许10年后(伊朗核项目)出现爆炸式发展。”其次,在解除制裁方面,伊朗希望一旦达成全面协议,西方能够尽快取消所有制裁。伊核谈判六国则认为,应当分阶段逐步解除制裁,其中对伊朗从国外进口核技术的限制还应保留数年。最后,对所谓的“惩罚机制”,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希望能在伊朗违反协议的情况下迅速恢复制裁。伊朗则对此不予接受。伊朗官员泰赫特拉范西说,尽快取消制裁至关重要。“制裁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不会有任何协议。”
在这场可谓“旷日持久”的马拉松会谈中,中国成为调解美伊双方分歧的中间人,在整个会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0日,赴洛桑参加会谈的中国外长王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伊核谈判这场马拉松已进入冲刺阶段。这次七国外长齐聚洛桑,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盘点谈判取得的重要进展,梳理目前尚存的核心问题,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经过两天密集的多边和双边接触,目前问题的焦点已经明确,解决的思路正在形成,彼此之间的分歧开始缩小。这次伊核问题谈判涉及的面很广,也非常复杂,同时影响谈判的内外因素也在聚集、增长。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念,相向而行,这样才能防止功亏一篑。伊核谈判经过多年的历程,已取得多方面进展,希望通过这次外长会为最终如期解决伊核问题开辟道路。中方始终作为重要一方积极参与伊核问题谈判,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注意寻找各方立场中的积极因素,将其汇集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思路。中方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各方高度重视,我们将在谈判最后阶段继续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