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眼见他辞职了,眼见他融资了,眼见他找员工,眼见他装修办公室,眼见他去杭州见马云,眼见他去香港谈融资……”《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的一篇《人人都在谈创业见VC 我感觉北京已经疯了》文章,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的朋友圈里流转。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一个争当“创客”的时代已经到来。
小“创客”背后,有大“后台”支持。中央领导说,要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
3月28日,博鳌的分论坛“创业者说”吸引了众多“创客”目光。啥样人适合创业?创业者要有啥精神?请听各国的创业牛人们咋说。
被“妈妈”逼着去创业
“创业跟文化有关。”以色列科技创业之父、ICQ投资人尤西·瓦尔迪(Yossi Vardi)首先指出了文化氛围的重要性。他说,在以色列,有一种创业的文化精神内核,鼓励年轻人去接受挑战。“创业跟家庭大有关系。妈妈们非常有野心,逼着自己子女成功,就是中国俗称的‘虎妈’。我大概6岁时,我妈就说‘你欠我的,不拿诺贝尔奖对不起我’”。背后有“虎妈”相逼,这也是一种创业文化。
创业家是国家的瑰宝,是国家的未来,相信每一个国家的活力都主要来源于创业家。瓦尔迪说:“创业的年轻人不要只把眼光集中在结局,而应该看看整个成长过程中的磨砺。”
在瓦尔迪的投资里,约35%的尝试都是失败的。有些人再次尝试,也有人再次失败。但总的来说,再次尝试的人,成功率就不一样了。
不必在意“富二代”身份
“富二代”一词,在国内是略带贬义的。他们不管做什么,由于有祖辈的积累,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雄厚。许多“创客”对“富二代”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
然而,印度莫迪集团董事长K K 莫迪(K KModi)却有不同的看法。“我可以说是‘富二代’。‘富一代’‘富二代’不重要,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印度有一种联合家庭机制,孩子一出生,就是他父母的合作伙伴,就建立了一种自然安全网络。不仅是亲情上的,更多也是事业上的。但光靠安全网还不行,还要有信仰,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再有就是理念,有些家族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在印度,豪门家族的一家之主如能意识到这三点,秉持这三点,家族就会不断繁荣。
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在俄罗斯约塔设备公司首席执行官弗拉迪斯拉夫·马丁诺夫(VladislavMartynov)眼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企业家。他说,成功的企业家需要有一些特质。第一,必须有天生的好奇感,想要冒险。光有能力不够,还要有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抓住机会的能力。第二,对如何解决一个顾客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帮助客户等,必须有强烈的兴趣。第三,要不怕失败。成功创业者之前都曾跌过很多跟头。可是,也不能盲目地“坚韧不拔”,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如果这个东西确定给人们带来价值,就不要放弃。最后一点,要想做一个企业家、创业家,有一些东西是天生的,但后天培养也很重要,很多创业者每天都在不断成长。
创业不应被钱驱动
在“创客”界,有一句话非常流行: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对此,YouTube视频网站联合创始人、Mixbit首席执行官查德·赫利(Chad Hurley)深有同感。他说,创业者不是被钱驱动的,而是被业务驱动的。总会有各种各样的VC(即风险投资),会有各种各样的钱,如果靠钱驱动的话就不会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了。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享受有压力的过程,不是赚钱。吸引我的,是经历各种各样的决策过程,是让那么多的员工能过很好的生活。”你想创造的是之前没有、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生活的东西。“在我看来,享受过程比最终成果更好。”
“创客”需要接受失败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院长彼特·图法诺(PeterTufano):英国和美国的数据显示,近一半在读大学生想要成为一个企业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100%成功。他说,商学院是不是在教人成为创业者?没错。但是我们并不想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创业家。我教的很多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比如在耶鲁或者牛津的时候,在人生中都没有失败过。“我们需要教他们接受失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