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宏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裕的今天,为什么许多人的幸福感没有同步增长?幸福究竟是什么?如何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培养获得幸福的能力?3月19日,第三个"国际幸福日"来临之际,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幸福科学与积极教育论坛”,吸引了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一线心理学、教育学及文艺界专家学者交流和探讨。
()焦虑男患糖尿病的概率高2.2倍;乐观女得癌症的比例低25%,快乐者多活7年左右
作为中国幸福理念与实践的倡导者和推广者,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应邀做了《积极教育让中国学生更幸福》的主题报告。他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展示和介绍了幸福科学和积极教育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会议结束后,坐在主席台上的彭凯平面前,等待索要联系方法的人排起队伍。“没想到中国已有这样的‘幸福教育’。”纽约大学从事国际教育研究的夏迪亚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人们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是相通的。我曾在上海学习过4个月的中文,那时听周围朋友说中国的学生高考压力大,普遍不幸福。”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幸福问题。”彭开平表示,目前全球每年因心理问题而自杀者约180万人,远超过瘟疫、战争、饥荒等灾难造成的伤亡人数。中国每年自杀者也高达18万人。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电器和数码产品不断涌现、花样翻新,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上网、购物、应酬、锻炼、约会,每个人似乎都在有限的时间里,塞进尽可能多的事情。但生活质量变得更好了吗?一项调查发现,2012年中国人经济上的乐观情绪为82%,但生活满意度却只有21%。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快乐的性格、愉悦的感觉等以往被忽视的幸福问题,对人的影响至深且巨。”彭开平介绍,大量国际科研成果表明,越幸福者越少患溃疡、过敏反应、中风、心血管甚至癌症等疾病。美国一项为期1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焦虑水平较高的男性,比焦虑水平低的男性得糖尿病的概率要高2.2倍;一项始于1930年的研究显示,快乐的修女比那些不快乐的修女平均多活6.9岁;一项历时19年的观察发现,快乐的大学生比不快乐的大学生每年能多赚2万5千美元。荷兰一项调查表明,控制健康状况、饮食方式和活动水平后,65岁到80岁男性中,乐观主义高的人患冠心病的人数是乐观主义低的人的一半。一项对622名25岁到45岁女性的调查发现,乐观者得癌症的比例要低25%。
幸福问题不再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和创造力。为呼吁世界人民积极、快乐、充实地生活,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2年,联合国宣布将每年的3月20日作为“国际幸福日”。
()人类幸福50%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环境因素只占10%,40%取决于后天修为
“我之所以会在哈佛大学开‘幸福课’,是因为曾经的我非常不幸福。”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曾说,自己起初在哈佛大学攻读计算机,大学二年级时,书念得不错,体育很好,社交也没问题,但是一点儿都不幸福。后来他从计算机专业换到哲学及心理学专业,想了解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自己感觉不幸福;第二,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幸福。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只要能够取得成功就一定会感到幸福。比如进了好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到很高的薪水等等,我们一直都是在这种模式下被教育成长的。”彭凯平说,“但是,近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颠覆了我们关于幸福的许多传统认识。”
成功不一定会幸福,有钱不一定幸福。统计数据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存在一个“幸福拐点”。跨过这个拐点,幸福感就不再随经济的发展而显著提升。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人类幸福感的贡献率只有10%。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富有、是否住着别墅、是否天天吃着珍馐佳肴、是否天天戴着名贵珠宝,对我们的幸福感影响没有想象中大。哈佛大学索尼娅?柳博士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类50%的幸福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亦即有人是天生的乐观派,有人会生而不幸福。无论是中了500万元的大奖或是遭遇了不幸,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人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人们就会回归自己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
“这种近乎宿命论的观点让人无奈,但剩下40%的幸福因素却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彭凯平说,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关于幸福的科学认知水平。
那么,影响幸福的其他因素有哪些?
身体生化水平。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吃巧克力、喝咖啡、酒、体育锻炼等,能提高体内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快乐因子的水平。
行为模式。研究发现,迷走神经舒展,如挺胸、抬头,保持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2分钟,皮质醇水平会下降15%,而雄激素水平会上升20%。有时只要做出一个积极动作,即便假装幸福,对着镜子微笑,也会提升人的动机水平,让人振奋起来。
关系水平即人际水平。与亲朋好友及所爱的人共处时光,体会的愉悦感与能够挣到多少钱、有多么出名、多么成功没有关系。
思考的满足。别人帮你做决定和自己深思熟虑做决定,那种更让你感到幸福?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思考意味着选择,选择就要给自己找出理由,正如一句广告词,“我选择,我喜欢”。彭凯平说,美国教授平均寿命较长,也与其聚精会神思考带来的开心不无关系。
努力的满足。有个心理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做SAT试卷(美国高考试题)。一组题难,一组题易。做完之后,让他们去另一个房间领一只笔以作奖励。题难的学生,觉得自己考得糟,但付出了努力,都会高高兴兴地去领笔;而那些做简单试卷的学生则无所谓,很多人没去领笔。这说明努力带给人们的满足是真正的幸福。
找到生活的意义。幸福是有意义的满足。彭凯平说,吸毒不是幸福,因为单纯感官娱乐带来的刺激过后,没有意义。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那些推动了人类进步的先哲们,都是能够凭借有限的物质资源,成功打造生活意义感的伟大人物。
()颜施、身施、言施、眼施、心施,“五施”打造积极教育的中国化理念创新和实践推广
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学习。作为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一个应用分支,积极教育目前被许多国家作为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类的幸福。”澳大利亚是国际上首个积极教育的倡导者,英国、美国和北欧等国家在探索积极教育方面取得扎实成果。英国首相卡梅伦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品德和积极教育作为英国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目标,邀请国际积极心理学家参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工作。美国更是将相关积极教育倡导者聘为总统的国咨顾问,高度重视积极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推广。
彭凯平认为,不同的文化和历史造就了不同的幸福观,开展积极教育应尊重各国文化多样性。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彭凯平带领的清华大学心理系,将积极教育打造为“五施”。
颜施。发自内心地给别人笑脸。即便装的,也会收获微笑回报。“愿意给人笑脸的领导才是好领导”;身施。一定要行动,锻炼与善举胜过灵丹妙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定期锻炼,可以排出大脑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作用相当于抗抑郁和抗焦虑药。做善事,有价值,雷锋是幸福教育的代表;言施。多交流、多沟通。良言与建言,黄金比例为5比1。都是好话会有虚假之嫌。缺陷美,才是真实的美;眼施。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训练自己善于发现的能力;心施。带着感激之心生活,用心体验福流。抽出时间,放慢脚步,享受爱情、亲情与友情。
清华大学积极教育的中国化应用,得到广大师生及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彭凯平代表中国心理学、教育学界工作者及社会热心人士,向与会者介绍了积极教育在中国的进展。一是设立了积极心理学与教育研究基金。通过5年调查、3年推广,清华大学筹集到两百万元善款,用于资助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从事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基础研究。二是开办了“幸福园丁”项目。定期邀请中国一线教育工作者,包括中小学校长、班主任、辅导老师等,免费到清华学习积极心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三是逐步建设中国积极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化的行动方案。配合中国德育教育改革,由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管理学界和政府、企业、热心人士,正在编写第一套规范的积极教育教材及手册,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7月将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