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人民网>>国际>>正文

感受澳大利亚的环保文化

冯霄

2015年03月18日16:01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最近,瑞士人力资源信息及顾问机构ECA International公布2015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其中澳洲城市闪耀榜首,前10位中有6个澳洲城市,即悉尼、阿德莱德、布里斯班、惠灵顿、堪培拉和珀斯,墨尔本虽位列11位,却是特别令人向往的城市。因为在英国权威金融杂志《经济学人》智库最近4年颁布的世界最宜居城市排名中,墨尔本连续4年均居榜首,阿德莱德、悉尼与珀斯均入榜单前10名。以空气质量为主的生活环境因素是两个评判机构调查分析与排名的重要依据,早已赢得“花园国家”美誉的澳大利亚,其清爽的空气和优质的生活环境不容置疑。因此,澳大利亚在世界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中,能有这么多城市位列前茅,是顺理成章的事。

早在1988年和1995年,笔者曾两次在澳大利亚呆过近1个月时间,那里的空气清新而纯净、天空清澈而高远、海水清澄而湛蓝,仰望剔透的天空白云朵朵,远眺开阔的海面旖旎迷人,俯视海中的珊瑚瑰丽多彩,漫步城市街道平整而洁净,放眼远山丛林覆盖,近看社区红房绿树花木葱茏,走进树林珍禽异兽目不暇接;几乎每个院落都是花园之家,几乎每座城市都是花园城市,自然,澳大利亚整个国家宛若花园之国。笔者观赏过澳大利亚令人沉醉的青山绿水,体验过如锦似画的生态环境,倾听过当地朋友讲述可贵的环保经验,感受过那里令人羡慕的环保文化,至今记忆犹新。

拥有健全完善的环境法制体系。2014年年末,有缘与墨尔本华人社团的陈先生在多伦多再次相遇,我们感慨墨尔本与多伦多都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陈先生再次系统地倾谈了澳大利亚走过的环保之路。他说,澳大利亚也曾有过资源使用不当,造成生态沙化的沉痛教训。因此早在半个世纪前就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打扫澳大利亚”的口号,并立即从环境规划与污染控制、保护自然与人文遗迹、开发与管理自然资源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确定环保内容等4个方面入手,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臭氧层保护法》、《全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法》、《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法》等50多部环保法律法规,还有《清洁空气法规》等20多部行政法规;各州的地方环保法规多达百余部,如拥有全国70%制造业的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分别制定有《环境保护法》与《环境犯罪和惩罚法》等,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陈先生强调,澳大利亚的环保法规具有重在预防、可操作性强、处罚严厉、激励民众参与并以经济措施鼓励环保行动等特点。谈到环境法重在预防时,他说,联邦政府1992年颁布的《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办企业、开矿山,绝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法律刚性要求做到不造成污染。法律规定矿山在开矿前必须拿出保护周围动植物与人居环境的方案和治理“废矿区”的复植方案,若矿山自己不绿化美化“废矿区”,就必须依法缴纳治理“废矿区”的足够费用,以商业模式实现治理。这使我们忆起疏芬山黄金博物馆旅游区,那里是巴拉瑞特旧金矿遗址,原来矿坑遍布,民众对环境颇有怨言。政府与当地精英怀着“不给子孙遗后患、不为大地留伤疤”的追求,投入巨额资金让这个旧矿区“华丽转身”,绿化美化并复制了19世纪的疏芬山小镇,使那里成为建筑典雅、花草繁茂、空气清新的游览区,丝毫看不到满目疮痍的矿山旧貌。1970年疏芬山旅游区对公众开放后,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全年游人络绎不绝。谈到严厉处罚时,陈先生说,法律规定对违反环保法规的法人可重罚100万澳元的罚金,对自然人可处以25万澳元罚金,且对直接犯罪者可判7年有期徒刑。也有奖励和支持,如为节省能源减轻对大气污染,鼓励机动车改用燃气,在每辆车需支付3000-4000澳元的改造费用中,政府补贴1000澳元。听到这里,我们忆起在澳旅游时曾听到的关于昆士兰州州长致市民一封信的美谈,说州长向市民示范节水,并推介相关网站,帮助家庭安装中水系统、双重冲水马桶、节水淋浴喷头和节水洗衣机等,在州长亲力亲为的感召下,昆士兰州家庭节水取得极为明显的效果。

关于澳大利亚的环保法规涉及面之广,我们也有所体验。当年,在凯恩兹曾随团出海观赏大堡礁,出海前被告知,每位游客必须遵守约法五章,一是不准向海面抛掷任何纸屑与废物,二是不准在船上使用洗发液、浴液和肥皂,三是不准向海里投放任何食物引诱鱼群,四是潜水观赏者不准用手触摸活珊瑚,五是不准用脚触踩珊瑚礁。凡有违者,均将被依法罚款。这就是澳大利亚的海水为什么那样清澄湛蓝的最好解读和法律保障。

舍得投入、“环保警察”、“环境法庭”及“环境会计审计制度”。当年在墨尔本就听陈先生说过,澳大利亚每年的环保投资高达百亿美元,超过GDP的1.6%,维多利亚环保局每年的经费预算为3200万美元,除小部分源自排污费外,大部分由州政府拨款。在环保投资中,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和垃圾处理,不到200万人口的布里斯班就有14个污水处理厂,不仅循环利用处理过的生活与工业废水,而且对排入大海的废水也都经过了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以保持海滩与海水的洁净。政府舍得投入体现了政府对环保事业的足够重视。联邦、州、市设有三级环保机构,联邦政府设有500名人员的环境与遗产部,各州环保局均逾千人。为掷地有声地执行环境法,各州在强化监管的同时,环保局都组建了相当规模的“环保警察”(SEPP)队伍。他们统一着装、佩戴臂章、专司环境执法,极具权威性;陈先生所在的维多利亚州就有120名“环保警察”,约占州环保局总人数1/3;这个州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有当过环保警察的经历。澳大利亚联邦和州设有两个法院系统,按照各自的法律行使审判权。为了从司法诉讼方面推进环境法的实施,有些州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法庭”;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有权对环境违法者起诉,维多利亚州环保局每年都向法院起诉约50起损害环境的案件。澳大利亚非政府组织也在环保事业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大型金融机构建立了“环境会计审计制度”,他们在审核评估新建或已建企业财务收支的同时,还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纳入审计评估范围。堪培拉一家建筑开发商在设计与建造一座大厦时,重视绿色建材使用、节水、节电、排水生态及土地有效利用,他们完成的建筑被称为“五星级绿色建筑”,得到了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管理委员会的认可,从而成为绿色建造商的典范。

环境意识强烈,全民环保蔚然成风。“环境并非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来可以随意处置的遗产,它是我们从子孙那里暂时借用的住所,我们只有代为守护的责任,而没有损毁破坏的权力。”这是一位环保学家的名言,如此觉醒的环保意识在澳大利亚社会早已蔚然成风。事在人为,澳大利亚人对生存环境怀有极度珍爱的深情,对子孙后代更有高度责任感。“澳大利亚的环保教育贯穿于幼儿园、学校、家庭及公民教育的全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公民可从多种渠道、多个层次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因此民众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明确的环保观念。”墨尔本一位教师曾经这样说,保护环境已成为每个公民的习惯和风尚。我们在这个城市曾多次看到中学生在清扫街道,他们的口号是“做个环保使者”。我们在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等7个城市游览,看到每个城市都建有大量的敞开式的公园和绿地,并在街头或绿地建有造型别致的典雅雕塑。布里斯班建有近170个大小公园,而墨尔本的大型公园就有140多个,堪培拉的绿地面积占总面积高达85%,民居被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花海之中,许多民居的拱形大门上布满了奇花异草,站立着鸣叫的鸟群,鸟语花香。都市人在田园诗般的美好环境中居住与生活。正是全民环保蔚然成风、全社会环保持久付出,澳大利亚才能拥有如此美好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居环境,

绿色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团体非常活跃。澳大利亚人不仅自觉严格遵守环境法规、视环保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主动参与环境宣传与监管。当年,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旅游时曾遇到该国最大的社区环保组织“清洁澳大利亚”的成员在清理海滩,这个成立于1987年的组织创始人是帆板运动员柯尔南,因为他在扬帆之际曾看到海面浮有垃圾等污染物,于是发起成立了这个组织,并将每年3月4日定为“澳大利亚清洁日”。其实,他们清理水道、海滩和美化公园、社区的行动已经常态化,并不拘泥于3月4日。“清洁澳大利亚需要你!”是他们的响亮口号,当时已拥有500多万名成员。当赞扬他们的行动时,分队长汤姆谦虚地说,我们不是唯一的环保志愿组织,成立于1982年的Conservation Volunteers Australia(简称CVA)做得更好,他们也是著名的非牟利环保志愿团体,CVA把环保意识推到全世界,他们推出的“环保体验”计划吸引了数千名国际环保人士参加,特别是许多欧美学生利用假期来到澳洲作环保义工,因此,都谈论澳洲的环境之美不能忘记他们的贡献。当年,我们还听陈先生说,澳大利亚有个“绿色力量”组织,他们大力支持国家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海底可燃冰等低碳或零碳新能源项目,并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开展认证,他们在积极支持全国各地推广新能源的事业中功不可没。

半个多世纪以来,正是澳大利亚政府、企业、民众和绿色环保组织持久协同致力于环保事业,才能使澳大利亚有多达17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才能有那么多城市持续位于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前列,才能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全球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一份全球空气质量排名,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空气质量排名并列第三,仅次于爱沙尼亚和毛里求斯。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91个国家108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中,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7个城市居于前10位;而我国北京、南京、杭州等城市均位列千名之外,首都北京居于1035位、南京居于1009位、杭州居于1002位,海口稍稍靠前也只是814位。我国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全民渴求洁净空气,万众呼唤青山绿水。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是世界典范,澳大利亚拥有令人羡慕的环保文化,值得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和“环境焦虑期”的环境治理中认真学习与借鉴。(冯霄)

分享到:
(责编:李警锐、常红)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