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山”淘金热今昔(下)【3】--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新金山”淘金热今昔(下)【3】

人民网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2013年01月22日13:27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金矿矿脉中自然沉积金块 李景卫摄
金矿矿脉中自然沉积金块 李景卫摄

在淘金的溪流岸边,有一片华工区遗址,全都是帐篷和泥土木板搭起的工棚,有宿舍,有杂货铺,有草药店,还有关帝庙等等。这些极其矮小、简陋工棚遗址堪称100多年前淘金华工艰辛生活和劳作的惨痛缩影。

前来“新金山”淘金的华工大多为福建、广东沿海一带贫苦农民。他们中间,一部分由生活所迫,大部分被人拐骗。在巴拉腊特发现金矿之后,澳大利亚航运公司利用设在香港的洋行鼓动经纪商人和招工贩子大肆传播消息。他们夸口“新金山”遍地是黄金,诱惑华南沿海贫苦农民,并在厦门、香港等地设立所谓“猪仔馆”,从事招募华工勾当。人贩子采取引诱、强迫手段,强征廉价华工。“猪仔馆”规定,只要把“猪仔”送到洋行(称为“卖猪仔”),人贩子就可按人头领取报酬。最初,每卖一名“猪仔”,可获大洋3元,后来涨到8—10元,甚至更高。在经纪商和人贩子的利诱和淘金热的驱使下,大批华工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殖民当局的人口统计显示,1854年华工人数为2,341人,1855年年中增至1.7万人,年底则超过3万人,1858—1859年达到最高峰,为4.2万人。淘金华工被迫与经纪人订立赎身契约,即前3年的淘金所得全部作为赎身费。华工们在金矿度日如年,好不容易才能熬过契约期。契约期满之后,他们才可以收获梦寐以求的黄金。有了积攒后,他们千方百计将黄金寄回或带回国内。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856年7月1日至1857年6月30日的一年间,仅经墨尔本运往中国的黄金即达111,903盎司。然而,华工们没有料到,他们拿性命换来的黄金引起白人的妒忌和仇视,成了排华暴行的祸根。

最早掀起排华骚乱的是来自美国的淘金者。这批曾在“旧金山”淘金热中参与排华活动的美国人把种族主义带到澳大利亚。当地人也随之对华工产生种族偏见,与美国人一道从事排华暴行。1854年6月,一批白人在本迪戈矿场集会,煽动在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纪念日把华工驱逐出矿场。本迪戈事件拉开了大规模有组织排华活动的序幕。1857年7月4日,维多利亚的巴克兰河金矿爆发了大规模排华暴力事件。700多名白人向华工发起攻击,焚烧了华工的750多顶帐篷、30家店铺及大批财物,3名华工丧生,财产损失殆尽。随后,白人矿工更加猖狂,宣布成立“维多利亚矿工反华联盟”。在矿场暴力排华的同时,维多利亚殖民当局在金矿场皇家委员会的动议下,于1855年6月制定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排华法案,规定来澳船只每10吨位准载华工1人,入境华工每人须交纳10英镑人头税,严格限制华工入境。1857年11月,维多利亚殖民当局又通过《华人居住税》法案,规定成年华工每月须支付1英镑居住税,并呼吁其他殖民当局联合排华。南澳大利亚当局积极响应,于当月通过了限制华人入境条例。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华工转至尚未限制入境的新南威尔士登陆。然而,排华事件很快漫延到新南威尔士。1861年6月30日,1,000多名白人手持凶器,举着“不要华人”的标语,将华人矿工在莱明弗莱特的帐篷区被洗劫一空,然后付之一炬。数千华人矿工的栖身之地顿时化为一片火海,死伤华工不计其数。同年11月,新南威尔士也通过了严厉的排华法案。1875年,昆士兰发现金矿。为了限制华工入境,昆士兰当局提议香港政府扣留所有驶往昆士兰的船只,从源头上切断华工入澳的途径。1877年,昆士兰当局又依据新南威尔士1861年的排华法案,通过严禁华工入境的排华法案。至此,澳大利亚各殖民区全面竖起排华大旗。

尽管排华暴力事件频仍,数以万计追寻淘金梦的华工依然顽强地坚持着。他们不畏强暴,日夜淘金。充满血与泪的梦想实现之后,一部分华工携带黄金返回故土,参加家乡建设。影片《让子弹飞》背景中的开平碉楼群就是由当年淘金者出资建造。另一部分华工因在当地成家等原因留了下来。他们先建起墨尔本唐人街,再参与墨尔本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如今到了巴拉腊特,小镇上的人会说:“没有华人淘金者就没有今日的墨尔本,甚至没有澳大利亚的经济繁荣。”

 

要闻:
独家评论:

 

联系本文记者

李景卫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覃博雅、张玉珂)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