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山”淘金热今昔(上)【4】--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新金山”淘金热今昔(上)【4】

人民网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2013年01月22日13:19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游人在当年华工淘金的河流中淘金 李景卫摄
游人在当年华工淘金的河流中淘金 李景卫摄

每逢夏季,来自北方的季风常常使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地区大雨滂沱,洪水肆虐,对这些地区造成严重破坏。然而,对于维多利亚州中部地区来说,暴雨和洪水带来灾难,也送来财富。暴雨冲刷山林原野,洪水荡涤小溪河流,一片片天然金块跃入淘金者的眼帘,引发一阵阵新的淘金热。

由于高温和山林大火的阻隔,今年的季风雨迟迟不来,但当地人的淘金热情早已按捺不住。本月16日,维多利亚州一名男子使用金属探测器在巴拉腊特镇附近的一处灌木丛中觅得一块天然黄金,重达5.5公斤,价值28.2万澳元(1澳元约合6.56元人民币)。由于这一金块是160多年前巴拉腊特、本迪戈一带淘金热以来发现的最大天然金块,当地的疏芬山黄金博物馆恐怕不会错过收藏机会,因而幸运男子手中的金块可能价值连城。

随着新淘金热升温,夏季里的维多利亚中部有很多人加入淘金行列。他们顺着山谷、河道和丛林,追寻着美好的发财梦。据当地一家金店老板大卫?沃特斯说,有个人一天就曾淘到近2盎司的黄金,价值2,500多澳元;还有一个人一天淘到25小片天然金块,价值1,000多澳元。淘金热也使沃特斯的生意日趋兴隆。他的金店兼营金属探测器和其他淘金器具。每台金属探测器售价6,500澳元,租用一天85澳元。很多人迷恋传统的水淘金沙方式,因此沃斯特就大量销售淘金盆、水槽。每只铝盆20澳元,小水槽235澳元,大水槽价格高达700澳元。他还为顾客提供淘金技术培训讲座,每次3小时,收费170澳元。可谓生财有道!

美国的圣佛朗西斯科1849年发现金矿之后,澳大利亚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于1951年也发现金矿,接连引起震撼全球的淘金热。近水楼台的墨尔本人在大批异国淘金者到来之前,大都弃业关门,赶往巴拉腊特淘金,一时成为淘金的主体。为区分当时的淘金热点,人们称圣佛朗西斯科为“旧金山”,墨尔本为“新金山”。由于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也先后发现金矿,“新金山”往往泛指澳大利亚。

“新金山”淘金热早已成为过去,但巴拉腊特镇的一切仍宛若当年,街头的马车在奔跑、小贩和商人在忙碌、艺人们在弹唱、师生们在上课、警察在执勤、迎宾队吹奏着苏格兰风笛漫步街头……这一切与其他城镇没有两样,但在这里都是历史的延续,他们的服饰风格完全定格在19世纪中叶,他们接人待物时也都完全保持着当年的礼数。

小镇边上有当年采金的矿井。井下巷道四通八达,宽窄不一,沿指定方向行走数百米便是采金工作面。那里有金矿石,有模拟采金场面,有一部反映当年广东陈氏两兄弟巴拉腊特淘金血泪史的三维短片,还有金光闪闪的自然沉积金块。金矿附近有一条溪流。这就是起初华工淘金的地方。他们用铁铲掘泥挖沙,再转动和用水冲洗放在木盆中的泥沙,倾斜盆面,让泥沙顺水流出,最后剩下一颗颗闪亮的金沙。这一幕幕生动的淘金画面已随着时光流逝而远去,但如今在这溪流边上,新型的淘金场面依然热火朝天。凡到达溪流边的游客,个个都要试一把运气。他们操起一旁存放的铁铲和水盆,挖的挖,淘的淘,热情高涨,神情专注。溪流两岸,不时有人喊道:“哦,我发财啦!”“淘到了,多么闪亮的金沙啊!” 

 

要闻:
独家评论:

 

联系本文记者

李景卫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任编辑:覃博雅、张玉珂)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