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内正在工作的柬埔寨工人。 |
扫描二维码 |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建设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当初来到这里,眼前是一片原始丛林,特区建设用地中,最高地块落差达70米,相当于要削平一座山,仅平整土地就花了好几年时间。”
“特区征地时曾遭到莫德朗村村民的反对,理由是没有地方放牛了。当时一头牛价值300美元,几乎是一家全年的收入。如今有不少村民都在特区的工厂里打工,很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一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头牛!”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月娥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中企让这里更多的孩子有了摆脱贫穷的机会”
从柬埔寨首都金边出发,沿4号公路一路向南行驶大约4个小时,就到了西港特区。记者两年前来到这里时,周边的莫德朗村还有很多破旧的小木屋,如今这里很多户村民都盖起了小楼,有的家中还买了小汽车。村民万纳高兴地告诉记者,由于西港特区工人数量越来越多,村里很多人家靠向工人出租宿舍或开小商店赚了不少钱。
在西港特区附近的塔毛通村,记者见到了洪森·思迈登学校校长普登。他告诉记者,2008年中国企业帮助修建了新校舍和校长办公室。新校舍有两层共12个教室,新校舍建成后,学校新开设了高中部,班级数量增加了近一倍。普登对记者说:“教育对柬埔寨人民摆脱贫困十分重要,感谢中国企业的帮助,让这里更多的孩子有了摆脱贫穷的机会。”
进入西港特区,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阔的双向四车道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名叫洪森大道。戴月娥告诉记者,这条道路是以柬埔寨首相洪森的名字命名的,“洪森十分重视西港经济特区的建设,他在同中国企业家会谈时,多次提到要把西港经济特区建设成柬埔寨的‘深圳’,成为柬埔寨对外开放的窗口。”
柬埔寨人苏马立在西港特区工作快4年了。“我之前是一名老师,工资不高,即使在外面兼职教英语也赚不了多少钱。在这里我每月工资将近400美元,而且和中方管理人员相处得非常愉快,他们待我像家人一样。”
在西港特区内,除了鳞次栉比、干净整洁的厂房,还特别设有“一站式”服务中心,柬埔寨海关、劳动、税收等部门官员入驻其中,为入园企业办理各种手续。负责“一站式”服务中心管理的柬埔寨发展理事会驻西港特区首席代表南金坦对记者表示,他已经在西港经济特区工作了近3年,看到了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变化,园区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为西哈努克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园区全部建成后将为柬埔寨提供近10万个工作岗位
西港特区是中国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由江苏红豆集团等4家民营企业联合柬埔寨刘明勤勋爵于2007年共同设立,是中柬两国政府间的国家级经济合作区。戴月娥对记者表示,截至目前,西港特区已经入驻58家企业,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区内从业人数近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柬埔寨工人。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容纳300家企业,为柬埔寨提供近10万个工作岗位。
西港特区公司中方员工还利用业余时间在附近的一所寺庙学校教授中文,首批学习的10多名柬埔寨工人如今大多已担任园区企业的管理岗位。第一批参加中文培训班的柬埔寨工人万达尔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幸运地到中国进行了近两年的学习,如今在西港经济特区办公室担任秘书工作,“我从农村走出来,能够在中国企业里担任管理职位,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这一切都是中国企业带给我的。”
西哈努克省省长戚少坤对记者表示,西港特区为西哈努克省经济发展,为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西港特区在自身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从未丢弃社会责任,与周边村民保持着和睦关系,这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西港特区,很多学英文的都改学中文了,因为学好了中文就能在中资企业上班,获得较高收入。”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宋晓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港经济特区是中国与柬埔寨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西港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投资环境的巨大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柬埔寨首相高级经济顾问梅·卡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和柬埔寨两国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也十分广阔,相信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的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柬埔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本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1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