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霍姆斯,期待向“和解之城”转型(第一现场)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宦 翔

2014年05月17日03: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霍姆斯城的居民将旧宅里幸存的财物运出老城。
  本报记者 宦 翔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5月15日,叙利亚民族和解事务部长海德尔称,霍姆斯是在叙利亚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和解的一个重要基地。当日,本报记者走进了反对派曾经占领了3年之久的霍姆斯老城。当地民众希望,政府和反对派能够尽快实现范围更广的和解。霍姆斯,这座曾经的“反对派革命之都”,正在向“和解之城”转型。

  根据此前政府和反对派达成的协议,从7日起,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被围困在老城区的反对派武装人员开始向北部的达尔—卡比尔撤离。10日下午,最后一批反对派人员撤出,叙利亚政府全面控制该市。

  记者曾于2月中旬到访过霍姆斯。相比之下,现在的局势明显缓和了许多,整座城市都笼罩在“劫后余生,百废待兴”的氛围中。人们提着包裹来来往往,不时可见满载着家具的货车鸣笛而过,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忧郁和凝重。

  哈里姆的家位于哈米地亚大街旁的一栋楼房里,危机爆发后,他就搬到了霍姆斯市西郊。当天,他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迎接他的却是满地的瓦砾和家具碎片。“武力只会让我们老百姓家破人亡,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停火协议来得太晚了,早一点,肯定能避免更多伤亡和损失。”

  哈里姆是数千返乡者中的一员。第一批居住于此的民众于10日开始返回。3年的炮火,将他们的家园夷为废墟,但是姗姗来迟的停火协议聊胜于无。他们能做的,就是从废墟中搜寻出尚能利用的物品,将其运出去。于是,霍姆斯街头出现了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

  虽然霍姆斯市区目前已实现了安定,但是维持平稳局势、开启重建工作仍然面临挑战。反对派撤离时,在老城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地雷和炸药,目前政府军组织的清除工作仍未结束。在老城区,多处可见“此处有地雷”的标语,随行的同行不断提醒记者,尽量远离墙角,以防暗雷。当地执勤的士兵费杰尔介绍,反对派在老城区作战时使用“空地结合”的策略,一面使用迫击炮打击,一面向政府军阵地方向挖地道,以地雷和炸药袭击。他说,霍姆斯老城下至少有上百条地道,埋藏其中的暗雷,极大地增加了排除弹药的难度。

  治安也是问题。居民拉娜抱怨说,她于13日首次返回位于老城区的家中清点财产。当她两天后再去时,发现有折合1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财产不翼而飞。“真不知道,没有安全感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她忧心忡忡地说。

  在当地人阿萨夫看来,在霍姆斯市区,交战双方只是达成了停火协议,离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和解尚有距离。他认为,双方只是“巧妙地做了一个交易”,既然是停火,就存在重新开战的可能。

  叙利亚政治分析人士菲拉斯认为,反对派的和平撤离,是和解进程中的积极信号。“这至少证明,双方有意愿停火止暴。”他表示,霍姆斯郊区及周边虽然仍有冲突,但是难成气候,政府军对霍姆斯的控制力也在加强。双方的和解是迟早的事。

  叙政府之所以希望将霍姆斯打造成“民族和解”的基地,首先是因为其作为叙第三大城市,扼守着贯通南北的公路,战略地位重要,具有示范效应。其次,与其他地区相比,双方在霍姆斯具有“合作基础”:今年2月6日,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双方曾达成暂时停火协议,以配合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同时,这也是为即将到来的大选造势,聚集民意。

  在霍姆斯街头,记者偶遇年逾花甲的纳齐尔,他退休前曾任叙利亚陆军上校,参加过第四次、第五次中东战争,他在军队服役的两个儿子在叙利亚危机中阵亡。谈起战争,饱经风霜的他说,“年轻时我认为,战斗是我们军人的存在方式。经历了危机和丧子,我渐渐发现,和平才是至上的选择。霍姆斯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地方,具备民族和解的基础,我希望真正的和解能从这里开始。”

  (本报大马士革5月1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7日 11 版)
分享到:
(责编:凌陈)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