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为描写二战后历史的第四十二章写下了这样一个小标题“诸帝国的终止”。刚刚去世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是那个时代西方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她出任英国首相的时间段(1979年—1990年),恰好与那个时代的结尾重合。
理解撒切尔夫人的政治遗产,需要首先理解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统计,1944年到1985年,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些国家拥有10多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国家是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的。
在撒切尔夫人的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一书中,有一章是用来描述那段时间她所关切的英国社会问题。这一章的小标题是“美德的回报”,字里行间,浸透着撒切尔夫人对人们过分依赖福利、家庭观念趋于淡薄,以及犯罪增加和道德滑落的忧虑。
两本书的两个章节,大体上勾勒出撒切尔夫人执政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困扰。当然,也蕴含着此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可能出现的变化。
撒切尔夫人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杰出政治家并非所有的政治决断都是杰出的。他们政治业绩中那些被后人赞颂的部分,往往是因为顺应了时代潮流才成为“精彩篇章”。很多中国人能够记住她的名字,就是因为她对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贡献使得她在中英关系、中欧关系发展史,以及国际政治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在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的上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关系有了新发展。那个时代的转折点,为今天中英关系打下基础。中英关系今后的发展变化,也将同时代前行的步调一致。
撒切尔夫人是冷战时代的强人。冷战制约了她对这个世界、对亚洲和中国的看法。但好在她还有现实主义的一面。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迄今也未必全部摆脱冷战时形成的意识形态局限。无需回避的事实是,更多的现实主义也在拉近这些国家同中国的距离。回顾中国与英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任何西方政治家,只要能够看清历史的必然,就有可能做出有利于推动对华关系取得进展的政治贡献。他们的名字,也将被人们记住。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诸帝国的终止”这一章节的最前面,引用了撒切尔夫人所敬仰的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话:“今后,那些(海外)国家的土著也许会越来越强大,欧洲的当地人也许会越来越软弱,因此,世界各地居民的勇气和力量也许会达到相等的程度……所有国家之间的广泛交往自然会——或者更确切地说,必然会——带来知识和各种进步的相互交流,而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种交流更有可能造成以上所说的力量的相等。”
这段话对某些人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放下傲慢与偏见,学会平等待人、平和相处,于人于己都是件有益之事。
- 组图:法国多名男子裸身戴面具抗议同性婚姻合法
- 法女子在冰箱里藏匿婴儿尸体被捕
- 母亲购物将婴儿独留车内 留字条请路人照看(图)
- 母亲去世 美国4岁男童吃白糖存活5天(图)
- 组图:直击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衰败
- 组图:英国天文爱好者用自家望远镜捕捉太阳表面惊人细节
- 戴安娜王妃礼服拍出86万英镑高价
- 组图:妈妈被射杀 孤儿北极熊宝宝如今恢复良好
- 组图:看看英国最昂贵住宅有多奢华
- 组图:大胆小猎豹“借位演出” 跃上摄影师肩膀
- 组图:盘点史上惊艳的“邦德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