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贫困工业老城艰难转型(脱贫致富在国外)--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德国 贫困工业老城艰难转型(脱贫致富在国外)

本报驻德国记者  黄发红

2013年04月10日04: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由此导致的局部贫困,许多国家都曾或正在经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这些国家政府的目标。本报今起推出“脱贫致富在国外”专栏,介绍国外在脱贫致富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森福滕贝格市位于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该市产褐煤,在东西德还未统一时,是东德的一座能源和工业区小城。1990年东西德统一后,由于西德较早实现了能源和工业的市场化发展,竞争力高于东德,因此森福滕贝格市的采煤业和相应的化工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煤矿和工厂纷纷倒闭关门,造成了大量工人失业。

  为失业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该市市长弗里德里希对本报记者介绍,在1994年失业高峰时,该市有6000人失业,失业率达到了30%。直到现在,当地的失业率还在15%左右,远高于德国平均的失业率。

  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没有尊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是很多失业者共同的感受。据森福滕贝格市的名誉议员魏德纳女士介绍,保障这些失业者生计的是“哈茨四号”救济金。这个救济金制度分1—4号四个等级,哈茨四号是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根据规定,领取救济金人员可获得每人50平方米、三口之家80平方米的住房,房租由政府承担。同时,每人每月领取380欧元左右的定额救济金,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此外,市政府还会提供专门的文化生活经费补贴,领救济的人可以享受剧院、音乐会、游泳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半价优惠。

  这样的保障条件,看似令人放心,但事实上,领救济金的失业者还是有很多苦处。380欧元的救济金只够勉强维持生活,水电、交通、食品这些固定支出,就要占到一半以上。而收费的社会文化活动尽管有打折,剩下的一半还是要自己掏。最让他们难受的,是被社会排除在外的感觉。他们原本都有职业和技能,现在却只能在家闲着。而如果一直没有工作,年岁大了也没有退休金,只能像现在一样领救济金过活。

  扩大就业机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弗里德里希认为,如何发展本地经济,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促进更多的人就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弗里德里希介绍,过去5年,该市新增了1100多个就业岗位,失业率总体维持在15%左右。

  目前,该市经济主要依靠吸引中小企业来到当地投资发展,涉及领域包括建筑、IT信息、物流快递等。为了吸引企业,该市设立了24小时投资咨询专线,在网上公布手机号码,而决定来该市发展的企业,还可获得勃兰登堡州最高40%的投资资助。

  弗里德里希说,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不能集中发展单一产业,而应该实现多样化发展,因此该市现在很注重产业结构。2008年金融危机的来临,也并没有对该市的经济造成冲击。

  发展教育、鼓励创新、缩短研发与创新的距离,也是该市发展的思路之一。创新产品容易占据市场和科技的前沿,有较高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弗里德里希说,“创新技术和产品往往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因此是森福滕贝格市扶持的一个重点”。

  该市企业制造的快速血液分析仪就是一个例子。这种仪器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用传统的办法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一些血液指标化验出来。尽管早有科学家提出这种仪器的理念,但把这一发明做成产品投入市场,则还不多。

  为了加强科研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森福滕贝格市正与邻近的科特布斯市联合建立一所理工大学。该大学将于今年7月开学,学科设置包括生物、医学、计算机、机械制造等热门专业。同时,一所创新企业中心也正在筹建中,该中心可为创新科技和产品投入企业生产和走入市场提供支持。

  该地区自然风光优美,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好方法。据弗里德里希介绍,通过开发热门的徒步和自行车旅行路线,做宣传提升知名度,令该地的旅游业获得了突破。据统计,这里的旅游住宿从4年前的14万人次上涨到了目前的21万人次。

  (本报柏林4月9日电)  

国际博览

 

分享到:
(责编:刘军涛、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