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丑闻连连公信难存【3】--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知名主持性侵儿童 不实报道自摆乌龙 

英国媒体丑闻连连公信难存【3】

本报驻英国记者  李文云  白  阳

2012年12月11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监督体制的失灵

陈力丹 陈俊妮

英国广播公司(BBC)主要通过公共企业的形式来经营,最初的模式设计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以公共视听费或社会资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以此消除商业盈利的驱动力,在非商业努力、民主政治和中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对社会负责的广播电视体制,从而促进言论的自由传播,文化的多元发展,信息的可选择性,教育的繁荣和高质量节目的制作。”但是,BBC的问题恰恰反映了其既无法独立于政府,又无法独立于经济的体制两难困境。

BBC的经费来源以政府征收的收视费为主,这一直被看作是BBC坚持公共服务目标的根本,也是保证高质量节目的财力后盾。但英国商业广播电视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与BBC并驾齐驱,快速发展,而BBC却面临政府削减收视费,以及与商业电视抗衡的困境。BBC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成功模式,已经在政治与经济双重压力下悄然改变。

BBC长期以来形成了反商业化的传统理念,但是在收视费入不敷出和商业电视竞争的压力下,BBC试图推出一些效仿商业性的节目,结果既违背了公共广播机构的使命,又被民众批评为拿着执照费还挤压商业广播市场。

所有迹象都显示,BBC有可能最终失去收取收视费的资格。因此,与其将这些丑闻看作是BBC的堕落,还不如看作是BBC在从公共模式试图向商业模式转型中徘徊、迷失自我价值和方向的极端表现。要么做商业节目,要么不择手段做吸引人的公共节目。这两者都是丑闻的诱因。

BBC对具体节目内容的标准有明确规定,包括准确性,公平,品位,排除鼓励犯罪、扰乱秩序的内容等。BBC不缺少相应的监督标准,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主体。

BBC除受到英国通信管理局对于其节目标准的制约外,直接接受2006年成立的BBC托管会的监督。该委员会初衷是监督BBC保持鲜明的公共特色从而为公众服务,要负责检测BBC的目标设定、服务范围、目标观众以及各类型节目的具体服务内容,同时为BBC各频道的内容从品质、原创性、创新性、吸引力和挑战性等各个方面,设立评估标准。

2005年,英国文化大臣乔威尔认为已经存在78年的BBC董事会既是“拉拉队”又是“监管者”。为了解决这个矛盾,2006年BBC董事会变更为BBC托管会,即由日常管理职能转化成监督部门,但它依然是BBC的内部管理机构。掌握实权的监督机构是自我监督的一部分,而裁决是否增加新服务的决定权,制定节目评估标准和判断是否有高品质的机构,与节目制作者同在一个组织内,监管的力度和独立性到底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托管会与之前的董事会一样,与监督BBC节目伦理相比,更重要的任务是保持与政府立场的协调。所以,在托管会成立之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坦比尼就提出质疑:从董事会到托管会,是否只是简单地更改了一下名字而已?托管会是否在管理BBC时有充分的独立和权利?如果托管会既没有独立性,又没有权利,那就意味着,它既无法在BBC正当行为之后充当保护,也难以在BBC违规之时有效遏制。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如果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管,仅依赖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来实现自律,几乎不现实。

任何媒体的公信力其实都是一个由若干彼此关联的因素构成的完整体系。当这个体系严整而有所保障时,公信力也就有所保障;当这个体系中的某些因素缺失时,体系也就开始分崩离析,公信力也就随之瓦解。自律与他律,即使对于BBC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来说,也是公信力体系保障中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独立于政府与BBC自身的机构代行公众监督之职,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其免于政府干预与商业竞争,BBC在如此的双重夹击之下,将注定丑闻不断。

(陈力丹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俊妮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公共服务体制有缺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丁汉青:BBC是以观众收视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公共服务广播”,因此承载着更多社会期待,故而它发生丑闻所引发的公众反应自然更加强烈。与此前所有媒体丑闻一样,当前BBC所面临的丑闻肯定会削弱媒体的“生命基石”——公众信任。

面对BBC丑闻,应理性剖析丑闻背后的制度性缺陷。第一,BBC这家公共服务广播机构采用公营管理体制,以收视费而非广告或政府津贴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希望借此摆脱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束缚,以致力于维护公共利益。这有助于克服市场失灵,但市场机制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正向作用也相应受到削减,同时也存在滋生低效率、官僚主义、滥用职权等弊病的风险。

第二,大型传统媒体组织存在管理上的风险。大型传统媒体组织(不论是公营媒体、国营媒体还是私营媒体)无一不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组织结构上通过“制播分离”、“中心制”、“频道制”、“制片人制”等制度安排力图使组织行为变得更灵活、更务实,但层级管理的“形式主义”与“僵化”、组织内信息沟通不畅、高层管理人员被架空等,始终是笼罩在大型传统媒体组织头顶的“魔咒”。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