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分歧能闹多大
反腐是每个国家民众都欢迎的事情,实际上,俄罗斯最近又掀起新一轮的反腐风暴。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7日发表声明说,最近在俄罗斯开始的腐败案调查是根除国家腐败问题困难工作的开始,反腐工作不会只限于引起反响。针对有些人称当前的反腐只是些“仪式性的东西”的说法,梅德韦杰夫强调说,“话不是那么说,量变或早或晚要转变为质变。”
但美国针对俄腐败、人权问题的立法却直接触犯了很多俄罗斯人的大国自豪感。据“美国之音”报道,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教授鲍里斯·卡利亚金质疑美国为何专门挑出俄罗斯,他说,很多其他国家腐败,还有很多国家侵犯人权,“为什么通过一项特殊的法案羞辱、冒犯俄罗斯人?在许多俄罗斯人脑海中,这只能是冷战思维。”
另据俄罗斯rosbalt网站7日报道,俄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阿尔巴托夫表示,在人权问题上,美国对俄十分强硬,而对其他一些国家则较为温和,这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国际形象。
不过,英国《卫报》的报道则称,周五的一项民调显示,39%的俄罗斯人支持美国通过的法案,而反对者只占14%。不少俄罗斯人认为,该法案是俄罗斯社会的胜利,让俄罗斯人首次拥有一个监督官员侵犯他们权利和自由的机构,这些违反人权的官员不受惩罚的时代结束了。
俄罗斯《观点报》也援引美国传统基金会专家阿里尔·科恩的说法称,“普京总统曾表示,马格尼茨基事件是个悲剧,在任何国家这种悲剧都应当通过内部解决,惩罚责任人,以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但由于腐败十分严重,俄很难对这种现象进行监督。”科恩认为,美国会议员关注马格尼茨基事件是值得称赞的,“俄罗斯应当说谢谢,而不应向美国扔石头。”
美俄斗法的后续效应还将持续。据“自由欧洲”电台报道,欧洲议会明年将有十几个计划考虑针对涉及马格尼茨基案件的俄罗斯官员实施类似的签证和资产禁令。
德国新闻网7日以“俄美新的紧张”为题说,巴以冲突不能达成一致;叙利亚问题上的态度对立;导弹防御问题上的重大分歧等等,现在俄罗斯和美国又多了一个分歧——“马格尼茨基法案”。在很多问题上,俄罗斯总是说“不”的立场让美国难堪,国际问题还无法逾越俄美这道墙。
中国的俄罗斯问题专家闻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意识形态问题在美俄关系中已经淡化,人权问题成了美国对付俄罗斯的惯用手法,而这对两国关系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俄美两国利益不同,需求不一样,必定有摩擦,但不会决裂,二者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必要时说说笑笑,背地里动动手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