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博斯哈德拍摄无声纪录片《延安之旅》 瑞士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现代新闻摄影的先驱,也是第一位访问延安并见到毛泽东本人的欧洲记者。他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下名为《延安之旅》的黑白无声纪录片,记录从西安前往延安途中以及到达延安后的所见所闻,这段珍贵的影像现存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
从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到中日甲午战争再到《辛丑条约》签订,从破败的清政府到国民党执政时期,帝国主义列强逼迫旧中国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领土并攫取诸如在中国驻扎军队、领事裁判权、控制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垄断中国金融和财政等一系列特权和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国独立、主权和利益。 随着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大部分地区即将解放。
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文艺青年”的故事。他热爱文学和哲学,喜欢写作,读过巴金、曹禺等中国作家的作品,更直言自己在与中国的接触中对这个“直接从中世纪步入电子与原子世纪”的民族着了迷。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是罕有的与几代中国领导人都有过会面的国际政治家。自1976年首次率团访华,此后39年间,李光耀总会定期到访中国,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李光耀都曾与他们会谈和交流,为促进中新高层接触、建立政治互信与推进两国经贸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记者,也是世界各国重要报纸的自由撰稿者。她曾采访过世界上许多政要人物,包括基辛格、西哈努克、梅厄夫人、阿拉法特等,并写了一本书。
2005年8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办公楼门前,时隔3年再次相见的聂力和加藤美穗子如姐妹般紧紧拥抱在一起,亲热地相互问候,又手牵手地走进会客厅。 但这对“亲姐妹”实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们的故事要从聂力的父亲——聂荣臻元帅讲起。
2018年初,一本名为《我看中国新时代》的著作在德国出版,随即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首版7000册图书很快售罄,出版社只得再版加印。2019年8月,在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看中国新时代》中文版在中国发行并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014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在讲话结束时,他专门提及发生在“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一段佳话: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
1971年10月4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息凝神,紧张地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终于,结果出来了,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青山叠翠映流水,溪水连绵涵树色。走进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在余村的“两山会址公园”入口伫立着一座高大的“两山”纪念碑,碑上刻有“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两山”理论。
疫情期间,一部讲述中国诗人杜甫的纪录片突然火了起来,而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英国人迈克尔·伍德。如何在短短一个小时里浓缩“诗圣”的一生?又如何让外国观众理解其中的东方文化和精神力量?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伍德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