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开辟道路有力担当 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14年03月02日06: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报北京3月1日电 综合本报驻外记者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即将召开,国际社会对中国全国两会给予高度关注。国外专家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迅速将党的政策主张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不拖拉、不扯皮,是非常有效率的制度”

  印尼—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合作中心研究员乔纳斯表示,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色体现了出色的执政能力。他对近几年中国成功举办的一系列国际活动印象深刻。“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都凭借有序的组织、宏伟的场馆、友善的氛围给世界带来很大惊喜,这背后离不开有效管理;与此同时,中国‘嫦娥’‘玉兔’探月、‘蛟龙’入海,一系列科技成就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果。”

  “集中力量不仅是简单的力量累加,而且是资源整合、各尽其能;而大事也不限于大活动、大场面,还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惠及民生的举措。”乔纳斯说。

  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钱丰也认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之一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快、执行快。“世界上曾有很多国家陷入政党纷争、政局动荡的旋涡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从人民群众中选举出代表,既能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又可以迅速决策,不拖拉、不扯皮,是非常有效率的制度。”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有其优越性,这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托尼·赛奇颇有感触地说,“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例,如果在美国建高铁,谈15年可能还有人反对。”

  巴基斯坦政策分析家阿克塔尔分析说,在中国的体制下,决策形成的过程都是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和吸纳各方的意见,使政策本身能兼顾各方利益,民众对此都很拥护,执行起来也能获得多方支持,因此能够保证贯彻的力度,具有很高的效率。

  “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应对各类挑战”

  钱丰认为,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迅速将党的意志依照法定程序化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可以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抵御风险。他表示,很多外国专家学者盛赞中国的基础设施发达,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这正是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和集中的完美结合,既能体现民意,又可以迅速决策。”钱丰说,“正是因为人大决策迅速,有执行力,中国的基础设施才能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了飞跃发展,不仅造福了老百姓,也吸引了很多外国投资者。”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政治研究和预测中心主任维诺格罗多夫指出,政府的职责不仅是要遵从人民的意愿,而且要确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并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发展目标。“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越多,政府的责任就越大,人民对政府执政质量的要求也自然越高。”他说,西方的政府职能有限、相应的责任少,“在中国恰恰相反,政府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发展速度,同时也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应对各类挑战。”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铁矿石及战略执行董事马定思表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能够迅速达到上情下达的效果,使中国政府有非常强的执行力,在遇到一定的经济风险和挑战时能够迅速调动力量应对。正是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中国要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走自己的道路”

  赛奇表示,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一直在发挥很好的作用。中国领导人强调既要有制度自信,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不能照搬别国的制度模式。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制度模式,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都是从它们特定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看中国的未来,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要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走自己的道路。”

  姆文当卡是刚果(金)金沙萨大学的教授,同时是一家中资企业的高管。他曾在中国留学10年,娶了一名中国妻子。他说,在北京读研究生时,他看到人们热切关注两会,便也对两会产生了兴趣,后来从同学和妻子那里逐渐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认为,与西方国家的制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展现了优势,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中国要不断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弗列德里克·劳瑞尔表示,中国飞速发展的奇迹令世人着迷和赞叹。“2013年访问中国时,我不禁为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感到吃惊,因为这跟我20年前第一次到中国时相比进步太大了。”他说,“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后,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国梦而努力拼搏。中国的管理体制变得更加透明,效率更高,全社会集中精力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预见,中国在未来会变得更好。”

  (本报记者庄雪雅、吴成良、李宁、杨迅、林雪丹、王海林、苑基荣、刘仲华)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02日 03 版)

分享到:
(责编:付龙、苏楠)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