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去过美国一些小镇的人,都能发现一道亮丽的风景:高高大大的旧谷仓历经风雨依然矗立,且保护得完好如初。问美国朋友,他们说:“这些旧谷仓是我们美国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让它‘活’着,与我们一起‘活’在都市风景里。”据介绍,为了让这些旧谷仓真正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不少地方在保留其外观旧貌的同时,利用内部的空间,改变它的用途和功能,以焕发其在现代生活中新的活力。比如,将旧谷仓内部改造成演出娱乐场所,设置相应的舞台和座椅;改造成为美术创作和画廊的一部分;改为读书报告交流的场地,等等。
本来,作为农业时代的产物,旧谷仓对于当地纯粹是一种累赘和负担。然而,如果换一种思维,将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便可演绎出“老树发新芽”的奇迹。无用的旧谷仓,好好打扮一番,就能受人欢迎。“老谷仓的故事”由此得以延续,并发挥出“让历史和现代交融,让象征和实用相汇”的特殊效用。
类似旧谷仓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很多,例如,水塔、码头、冶炼炉、烟囱、铁轨等,它们大部分尚未被确定为文物或历史建筑,但它们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留住它们,就可以保留城市记忆,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要知道,这些建筑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记忆。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如何才能留住工业文明的脚印呢?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番颇耐人寻味的话,要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努力把文化的基因融入城市的变革中,通过有机的融合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时尚资源和文化产品,并通过现代都市的媒体传播和产业营销手段,将其整合进当代城市文化发展体系之中,使其成为新的城市文化符号,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小镇,如何发展改造,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大问题。作为城镇的享受者和管理者们,自应有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独具慧眼,独辟蹊径,重视老建筑、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赋予其可持续的新用途,使老建筑旧貌换新颜,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之中,为城市和市民带来最大的效益。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