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数千纪念设施留下忏悔和承诺

德国反省历史不止步(记者观察)

本报驻德国记者 管克江 郑红 黄发红

2013年08月14日03: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德国反省历史不止步(记者观察)

 图片说明

  图①:安妮日记原件,此页记于1941年10月16日。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图②:一组学生在纪念馆参观学习,他们正在看当时纳粹规定的犹太人证件样本。本报记者 黄发红摄

  图③:展览展出的万湖会议记录,真实记录了纳粹对犹太人灭绝政策的具体实施计划。 本报记者 郑红摄

  图④: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展览馆内的陈列。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图⑤:柏林的安妮·弗兰克中心。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图⑥:恐怖铁道,当年数十万犹太人和其他正义人士通过这条铁路被运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图⑦:柏林卢斯特花园树立起几十个圆柱,记录着纳粹上台后迫害的一些文化人士的生平。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图⑧: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当年铁丝网通了380伏高压电,防止犯人逃跑。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版式设计:宋嵩

  对自己过去历史的认知与评判,不同的国家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国家极力粉饰或否认历史,但在德国,随处可见的是记录历史耻辱的纪念碑、纪念馆或博物馆。德国人用这种方式留下对历史的忏悔和对未来的承诺。这些设施也因此成为德国人勇气的象征,在赢得国际尊重的同时,让他们更加坦荡地面对良心、面对世界、面对下一代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记录人间惨剧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坐落在德国历史名城魏玛附近。穿过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的大门,面前是一片废墟。当年的木棚房已毁坏殆尽,但一块块石碑无言述说着这里曾发生的惨剧。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是纳粹分子建立最早和最大的集中营之一,关押过的24万人中,有苏联或盟军俘虏、犹太人、政治犯等,设立集中营的主要目的是让“囚犯”为附近的兵工厂劳役。但残酷恶劣的工作条件、灭绝人性的医学实验以及纳粹分子的无情迫害导致5万多人丧生。1945年4月,当美军逼近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时候,由德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抵抗组织发动起义、打死看守,解放了被押人员。

  战后,民主德国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建立了纪念设施,两德统一后,德国在当年存放衣物的库房设立了永久性纪念馆。2012年,图林根州决定为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基金会主席福尔克哈德·克尼格宣布这一决定时说,魏玛是歌德长期居住的地方,文化积淀深厚,但这里却发生了人间惨剧。“野蛮暴行并非从天而降。它脱胎于特定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条件下产生的文化。”今天,人们就是要深刻反思形成纳粹极端主义的社会环境,从而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他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并非仅仅由“积极正面的传统”形成,负面的历史事件同样能提供积极正面的导向。正如法国著名作家蒙田在经历了欧洲宗教战争后所说,我目睹的残酷对我在人性方面的教育,远远强于大多数正面案例。

  记者在参观中遇到一位丹麦游客弗里德·拉斯姆森,他的祖父在二战中被捕关押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最后得以生还。今天他来这里缅怀自己家庭的遭遇,也向所有受害家庭表示哀悼。他表示,德国类似反思历史的纪念碑已经很多,但仍要警惕新纳粹主义抬头,警惕某些人抹杀历史的行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步平不久前也参观了集中营。他对本报记者表示,集中营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德国通过建立大量纪念设施留住了历史记忆,后人能够通过它们还原历史、永志不忘。相比之下,日本就缺乏这样的设施,在客观上造成了很多民众淡忘历史,这当然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原因。

  体验更丰富
  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赵纲)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