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 集装箱图书馆带来快乐(第一现场)--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印度尼西亚 集装箱图书馆带来快乐(第一现场)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庄雪雅

2013年04月24日08: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阿明”图书馆外观。
  本报记者 庄雪雅摄

  从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市泗水驱车3小时,便可到达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巴都镇,“巴都”在印尼语中意为“石头”。小镇一半以上人口种植苹果,还保存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在质朴得甚至有些简陋的小镇上,名叫“阿明”的图书馆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家喻户晓。即便是在1500公里以外的首都雅加达,许多人对这个名字也不陌生:“就是那个集装箱垒起来的图书馆!”

  7个海运集装箱被漆成红、黄、蓝、绿、紫5色,看似随意地堆叠、延伸,构成图书馆的主体。整座建筑由金属、玻璃和混凝土构成,箱式设计工业感十足,与周边的田园民宅形成鲜明对比,丝毫没有不协调之感。在图书馆附近摆摊的兰巴赫对本报记者说,“我经常看到有人在图书馆下面拍照留念,它已经成为我们镇的地标了。”

  负责设计图书馆的德亭建筑是印尼本土设计公司,擅长空间改造。该公司资深工程师扎基·乌马拉告诉本报记者,之所以选择集装箱作为图书馆主体,是有意打破人们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尝试以新颖的造型吸引读者入内一探究竟。此外,印尼港口囤积了大量废弃集装箱,回收价格十分便宜,经过整修、喷漆、组合后二次利用,既经济又环保。

  “我们还想借助图书馆传达一个理念。”乌马拉说,“这些集装箱曾经载着货物远渡重洋,而阅读也能将人的精神带到更广阔的空间。通过阅读,小镇居民足不出户就能环游世界。”

  和外部造型一样,图书馆内部也是以色彩划分区域:二楼绿色集装箱为登记处及随身物品寄存区,椭圆形的白色房间是儿童阅读区;从紫色集装箱拾级而上,便可来到三楼,红色集装箱提供科技及教辅类书籍,黄色集装箱陈列时尚、家居等杂志,蓝色集装箱则为畅销、娱乐书刊阅读室。

  管理员迪安·柏蒂薇介绍说,图书涉及教育、休闲、人文、科技等类别,大多为印尼语书刊,也有英语读物。现有馆藏约1万册,馆员定期前往泗水、玛琅等周边城市购买书籍。本报记者注意到,架上书籍虽然不太多,但排放有序、一尘不染,许多书更是被管理员细心地套上了透明封套。

  柏蒂薇说,自2008年底正式开放以来,图书馆每天接待50—80名读者,其中镇里的中小学生占七成以上,周末和考试前夕读者时常破百,“占座”失败的读者只能席地而坐。本报记者探访图书馆时天降暴雨,但仍有三三两两的读者冒雨前来。阅读室内,学生读者或聚精会神地埋头书中,或凑在一起低声讨论,也有人惬意地窝在沙发上浏览网页。

  初二学生阿曼达说,图书馆离学校不远,下课后她常约同学一起来此学习。“图书馆就像一个气氛轻松的自习室。”阿曼达说,临近考试时图书馆会专门辟出一间阅读室供学生自习,还会邀请各学科教师前来答疑解惑。

  32岁的主妇娣娣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城镇偏远、运费昂贵,自己订阅杂志并不方便,但图书馆杂志种类多、更新快,“我经常一读就是一下午,还会把杂志上的菜谱抄回家小试身手,家人都很喜欢”。

  除提供日常借阅以外,图书馆还时常举办主题讲座、讨论、展览等活动,同样十分受欢迎。“图书馆不应该只是一个埋头读书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意见的公共平台,我们希望更多人组织和参与活动。”柏蒂薇说。

  作为公共图书馆,“阿明”向所有民众免费开放,读者不需要办理专门证件,只需登记基本信息即可借阅书籍。此外,图书馆还附带牙科诊所,向当地居民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图书馆馆长伊拉·叶妮塔表示,小镇居民生活并不富裕,设立社区图书馆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雅加达、泗水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有许多平台,但在我们这样的以农业为主的小镇上,类似的设施并不多。我们希望做些实事,给人们一个阅读、思考、讨论的空间,让他们享受书籍带来的快乐。”

  (本报巴都4月23日电)  

联系本文记者

庄雪雅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编:杨牧、赵艳萍)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