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仍难与美元平分秋色--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全球外汇储备格局基本未变 欧债危机导致各国减持欧元 

欧元仍难与美元平分秋色

2013年04月03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核心阅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欧元在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这表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已造成了损害,与美元抗衡的态势明显削弱。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欧元对美元全球地位的挑战已倒退一代人之久。”

  

  欧债危机和经济低迷重挫市场对欧元信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官方储备的货币组成”数据库显示,近年来,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出现下滑,去年第四季度欧元比重为23.9%,比2009年31%的峰值水平下降了大约7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持美元、减持欧元的趋势更为明显。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官方储备中美元比重大致为57%,进入2012年后回升至约60%。与此相反,欧元的比重则从2011年的大约28%下降到2012年底的24%。从绝对值看,2012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减持了448亿欧元。

  欧元自2002年正式流通以来,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完成了“华丽转身”,一跃而为第二大国际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贸易结算和债券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2008年,欧元兑美元汇价曾创下1∶1.6的最高纪录,几乎是其问世身价的两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底,希腊突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并在欧元区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相继倒下。3年多来,尽管欧盟开出了名目繁多的药方,但欧债危机至今仍在发酵。眼下,岛国塞浦路斯竟然也掀起不小的波澜,给欧洲金融市场留下了“慢性恐慌症”。

  欧债危机和经济低迷形成恶性循环,加之希腊债务减记和塞浦路斯银行存款减记,重挫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在蒙受损失或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自然会减持手中的欧元储备,转而投向备受青睐的澳元和加元等非传统储备货币。

  欧元恢复元气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欧债危机走势关乎欧元的前途。从目前形势看,欧盟的“捍卫欧元之战”将是一场持久战,欧元要恢复元气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尚不至沦落到“末日博士”鲁比尼所预言的“欧元崩溃”之田地。

  外汇储备管理的目的是让所持有的货币增值。欧元持续贬值,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各国央行减持欧元是顺理成章的。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元区陷入长期衰退的可能性很大,持有欧元有风险。欧元今年贬值幅度较大,已经由年初的1欧元约合1.35美元贬值到现在的1欧元约合1.28美元。

  比利时鲁汶大学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纪月梅对本报记者说,新兴市场国家2012年减持欧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欧元区的经济呈现负增长,除了德国的经济较为强劲以外,其他国家的表现不甚满意;二是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持有欧元债券,但是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即使是原来收益较好的西班牙和意大利政府债券也存在违约风险,欧洲证券市场呈各国分割局面,持有欧元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大大降低。很多国家转而持有日元、澳元、英镑和黄金等资产。

  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分析师全德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减持欧元的趋势明显,但是欧元不会在短期内丧失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因为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国家有着稳定的投资和贸易关系,在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和相互投资中会积累一定的欧元,这部分积累自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

  美元仍将保持世界主要储备货币霸主地位

  同为国际储备货币,欧元与美元的最大区别是,影响欧元的因素远远多于影响美元的因素。欧盟是由多个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经济体组成的松散联盟,而美国是一个有着统一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国家。意大利大选、塞浦路斯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欧盟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风吹草动都能动摇投资者对欧元的信心,而美元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小。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元也是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地位难以撼动。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央行还是把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和避险货币。

  从目前情况看,美元仍然会保持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霸主地位。纪月梅认为,由于欧元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仍然无法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一致,欧元的未来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欧元的竞争力。

  刘利刚对本报记者说,“从中长期看,美国的债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量化宽松让美国面临恶性通胀的风险。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在购买黄金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

  对此,全德健认为,虽然美元的价值有所下降,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因此每当国际社会面临政治或经济风险时,美元势必受到各国央行的追捧。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欧盟如果不能出台统一的财政政策和银行监管政策,各国央行可能会继续减持欧元。刘利刚指出,“目前欧元区外的贸易结算中欧元的使用率只有7%,而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率在短短3年内已经达到4%。”

  专家认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有望成为新兴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已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和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人民币也开始作为支付和结算的货币,人们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上升。为了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和一些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的协议。

  全德健说,人民币有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潜能,但速度不会太快。很多国家已经习惯用本币和美元作为报价和贸易结算货币,接受人民币需要一段时间。

  (本报布鲁塞尔、华盛顿、曼谷4月2日电 记者张亮、刘歌、吴成良、李宁)

分享到:
(责编: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