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世界秩序正从霸权走向包容性多边主义

秦亚青 

2021年03月15日09:0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霸权秩序的终结是世界百年变局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新冠疫情虽然不是这一变化的原因,却是霸权终结的一个鲜明标识。两极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但两极格局形成的基本物质性和制度性条件并不存在,二元对立的撕裂世界更不具合法性基础,也不被中美两个国家所接受,以两极对抗为主轴的世界秩序难以形成。一个多元世界的时代正在开始,多极权力格局、多层制度安排、多维思想理念是其典型特征。对于一个后霸权世界,包容性多边主义是合理适切的秩序形态。

霸权的终结

新冠疫情标志着美国霸权的终结,也标志着霸权时代和霸权秩序的终结。

霸权秩序需要三种权力作为基础,即物质性权力、制度性权力和合法性权力。物质性权力指可见权力资源,比如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等,超强的物质性权力是霸权的物质基础。制度性权力指建立国际制度以及运作国际制度的能力。通过国际制度框定国际问题、设置国际议程、实施国际行动,都是制度性权力的表现。霸权秩序需要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制度作为秩序的运行机制。合法性权力指霸权国使国际社会足够普遍地接受霸权秩序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具有规则和规范的国际社会,单纯的物质性权力是不可能支撑一个霸权秩序的,强制性治理也不会得以顺利运行。任何国际秩序都需要有合法性,亦即有着国际社会的充分支持。

三种权力分别构成了霸权的必要、充分和允容性条件,霸权秩序则是三种权力三位一体的构建。一个具有超强实力的霸权国家是必要条件,一个有霸权国家主导建立和运行的国际制度是充分条件,一个普遍接受霸权国理念和制度的国际社会是允容性条件。没有其中任何一个,霸权秩序都不可能得以建立和运行。

二战结束之后是美国霸权秩序的落地时刻和建设时期,美国开始显示这三种权力,但由于冷战的开始,其权力并没有辐射整个世界。冷战结束之后,美国霸权开始覆盖全球,经过20年的时间达到巅峰,物质性权力、制度性权力和合法性权力都指向了所谓的美国“单极时刻”,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国世界霸权阶段。

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既是美国霸权秩序的巅峰,同时也标志美国霸权秩序退位的起始。此后,霸权秩序的几个重要条件都开始消解。霸权秩序的实力基础受到严重挑战,世界多极格局日益明显;美国的制度性权力持续减弱,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对国际制度的肆意破坏,使得美国制度性权力骤然下滑;霸权秩序的合法性也受到严重挑战,无论是霸权稳定论还是“美利坚治下和平”,都不足以使世界心甘情愿地接受任何形式的霸权秩序。

新冠疫情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美国霸权秩序的终结时刻。同时,这也标志着霸权时代的结束,没有一个单一国家可以充分具有三种权力来支撑和运行霸权秩序,当今时代的全球社会也不会接受新的霸权。新冠之后无霸权。

两极的迷思

霸权秩序终结之后,一种反复出现的观点是中美两极对抗秩序将取代美国霸权,中美新冷战将主导世界。

对于以两极对抗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有着充分的论述。现实主义理论是关于冲突对抗的理论,尤其以大国竞争为研究重心。权力转移理论、修昔底德陷阱、大国政治的悲剧等都是典型的两极争霸叙事。而新近出现的新冷战话语更是将这种权力争霸扩展到对抗斗争全景图式。《纽约时报》2020年曾经发表署名文章,题目就是《“意识形态斗争升级”,美国和中国滑向新冷战》。蓬佩奥以《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为题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讲,直言不讳地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威胁,呼吁自由世界结成新的同盟对抗中国。

无论是“新两极”还是“新冷战”的言说,都与当今世界的现实相去甚远。以美苏冷战为参照,可以发现两极秩序形成需要具备的一些重要条件:其一,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均自视为唯一普遍正确的理念,并且以战胜和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其二,存在两个对峙且相对均势的核心国家以及各自的实力集团。两个实力集团以核心国家为主导,核心国家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其三,存在两套对立的国际制度体系。进而,对抗的两种理念,对峙的两种力量和对立的两套制度也形成两个分割对立的国际社会,直接造就了国际社会的两极分割和世界的两极撕裂。柏林墙既是物理阻断的实体高墙,又是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隔绝符号。

当今的世界,这些因素或是不存在,或是不完全存在,不足以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和两极主导的世界秩序。中国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确实有着很大不同,但是,只有当两种意识形态均试图以一种压倒和消灭另外一种的时候,对抗才能形成。美国有着强烈的弥赛亚意识,但中国却没有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作为着力推广的“普世价值”。中国的物质性权力迅速增长并接近美国,但差距依然明显。美国霸权终结是指美国的权力组合已经无法维持世界的霸权秩序,而美国自身依然是世界上绝对实力最强的国家,也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这样的实力地位。且当今世界仅凭物质性权力是难以形成极间对立的,话语权力、制度性权力等都需要统合考虑。据此,综合实力分布仍然不足以形成两极对抗格局。况且,当今世界形成以核心国家为主导的两个结盟体系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极度松散或是准结盟体系都难以出现。世界大多数国家不会轻易选边站队,更不会分别与大国再建同盟关系。两极秩序犹如霸权秩序一样,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在当今世界不具合法性意义。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中美两国政府从全球的发展趋势和各自的国家战略考虑,都不会承认两极对抗的世界秩序。美国希望的是再度领导世界,而不是与中国分庭抗礼。就中国而言,中美新两极、新冷战都违背不称霸的战略宣示,也不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信念。中国的基本目标和最高利益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霸权地位不是民族复兴的标识,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界限分明、竞争冲突的两极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尤其不利。因此,推动多极化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目前明智的战略选择和策略行动。

中美战略竞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加剧,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但两极格局和两极主导的世界秩序依然难以出现,一个撕裂的世界对任何人都不是好的事情,因此不会被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霸权和两极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与天下大势背道而驰,新两极、新冷战更多地是一种权力政治的臆想和理念对抗的迷思。霸权之后无两极。

多元世界与包容性多边主义

后霸权时代所呈现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多层、多维的复合世界。

多极指力量格局的多中心状态。从物质性权力角度来看,中、美、欧盟是的三个相对稳定的权力中心,俄罗斯、印度、东盟等重要国际行为体也构成了权力次中心。同时,国际组织、多国公司、跨国社会网络等其他国际行为体的作用也日渐明显,在世界性议程设定和理念传播方面影响力尤为明显。这样一种总体权力格局在较长时间会持续存在,任何单一国家要获取全面主导国际事务的权力优势都是不可能的。

多层指国际制度的多层次状态。霸权秩序中的国际制度安排集中在国际体系层面,后霸权世界权力更为分散,制度性安排会向多层面和多领域发展。以全球治理为例,地区层面的制度安排会更加活跃、更容易达成协议和解决实际问题;议题导向的制度性安排会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得到加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等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点领域。一种更为立体多面的国际制度和治理形态将成为多元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多维指思想理念的多维状态。后霸权时期的世界,思想理念的多维度和多样性已经十分明显,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理念已经前所未有地多样化了。对于治理模式、发展道路、体制机制等重要问题,多元态势日趋明显。进而,主流意识形态这些思想理念更多地是一种共存性竞争,而不是冷战时期美苏两种价值观之间为独步天下而展开的你死我活的争斗。

多极多层多维复合体是当下世界的现实,世界最有可能也是最有秩序意义的是包容性多边主义。

包容性多边主义坚持多边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依照国际制度而不是权势来建设和维持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以多边平台的协商而不是以强制的压服管理世界事务;通过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而不是威胁甚至武力达成国际合作;在多边条件下平衡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培育全球公民意识、防止全球公地悲剧的发生。

包容性多边主义遵循天下无外的实践原则,即以全球观照的视野,不分南北、无问东西,将国际社会所有成员视为命运共同体内的平等成员,以共同体意识消解自我-他者的互斥性认同政治。包容性多边主义坚持兼容并蓄的价值取向,承认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存在不同的文明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思想理念。将不同的价值理念共存共生视为常态,把差异视为生命繁荣的条件,超越意识形态,寻求积极的相处之道。包容性多边主义践行民主协商的决策程序。在后霸权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为世界定规则、不具备支撑国际制度有效运行的能力,国际社会的多元态势也不会接受任何一个国家主导国际事务的合法性。民主协商的决策程序要求国际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国之间开展对全球公地有利的磋商协调,要求所有相关成员的共同协商,在协商的基础上改革、制定和实施国际制度。

美国霸权作为一种秩序已经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时代。一种世界秩序的终结可能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无序混乱、制度失灵;另外一种是承前启后、推动进步。当今世界正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如果国际社会成员不能走出强权政治的窠臼,不能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不能妥善协调全球与国家的关系,就有可能重回强权政治、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世界只能是一个更加不安全的场所、更加不适宜人类栖居共处的地域。承认多元世界的现实,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价值理念兼容相即、和合共生之道,建设以包容性多边主义为支柱的世界秩序,全球才有可能实施有效治理,世界才有可能建立和平、繁荣和进步的秩序。

(作者是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原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2期,全文约1.8万字)

(责编:杨牧、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