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莫斯科4月9日电(记者韩梁)俄罗斯人以注重外表、着装精致著称,俄罗斯女子往往成为高贵气质的代名词。不过,在这样一个盛产美丽的国度,时尚业却并不如想象般发展蓬勃。
与米兰、巴黎、伦敦、纽约这样的全球时尚之都相比,莫斯科算不得是一个响亮名字。不少西方时尚品牌在俄罗斯拥有稳定顾客群和可观销量,俄罗斯本土却鲜有世界级设计品牌。如此泱泱大国,本土时尚业为何发展缓慢?新一代俄罗斯设计师为何难以立足全球时尚舞台?
依时间轴回溯,不难发现,俄罗斯时尚业的发展现状与苏联历史、社会变革关系密切。时尚与艺术一样,是社会现实的投射与反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时尚业发展尚在初期,侧重生产功能性服装而非打造高端时尚格调。只有少数时装公司模仿并追寻法国圣罗兰等国外品牌的设计灵感,满足俄罗斯时尚达人对华服的渴慕。这些弄潮儿大多是影视明星,他们渴望与众不同,把钱花在他们其实所知有限的设计品牌上。
极少数知名设计师享有特殊待遇,为达官名媛贵妇打理着装,如斯拉瓦·扎伊采夫、瓦伦丁·尤达什金这样的顶尖设计师,不但为电影明星设计服装,还负责设计苏联代表团出征奥运会的服装。
上世纪70年代,扎伊采夫在苏联掀起一场时尚革命。这名科班出身、毕业于莫斯科纺织学院的青年设计师一度与迪奥、圣罗兰等设计师齐名。
不过,这场时尚革命并未持续太久。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与社会剧变同步,俄罗斯时尚行业经历大幅动荡。由于需求锐减,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本土时尚业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西方大牌迅速占领市场,风行于富豪新贵阶层,彰显着装者经济地位。
与此同时,“新朋克运动”逐渐在俄罗斯青年人中兴起,带有某种反讽意味的怀旧“苏联风”悄然流行。在本土设计师的作品中,军装与红星元素频繁出现,刻板单调的军装大衣变身华丽外套,“苏联”俄文缩写标志出现在各类T恤衫上。
进入新世纪,伴随经济复苏和文化艺术复兴,一批融合东西的俄罗斯设计师开始受到主流时尚圈关注。丹尼斯·西马切夫曾在米兰和伦敦举办个人秀,也曾在2009年接到纽约高档百货连锁店巴尼斯精品店订单,成为首位打入第五大道的俄罗斯设计师。
不过,按照巴尼斯精品店管理人员的说法,西马切夫未能如约交货,暴露出俄罗斯时尚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生产、管理和结构的缺陷。
俄罗斯时装大多产自土耳其和立陶宛。本地人工成本昂贵、产品质量不稳定、交通网不发达、产品配送复杂等多种因素推高了本土设计品牌成本,使它们与国外品牌相比缺乏竞争力。
除了客观环境制约,俄罗斯时尚业发展不成气候的另一个外在原因在于缺乏平台和认可。在一些西方业内人士眼中,俄罗斯时尚业几乎与每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举行的几场时装周完全绑定。这些舞台上固然不乏令人惊艳的新秀,但由于缺乏专业评委和商界支持,专业化程度偏低,更像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时尚嘉年华。
每年的设计师名单上,扎伊采夫永远排在第一位,所有聚光灯都集中在他的开场和压轴秀上。年过七旬,扎伊采夫依然是今日俄罗斯时尚行业的象征,这是骄傲,也是遗憾。
同时,由于缺乏人力和资金,俄罗斯设计师经常要充当多面手,自己负责管理、销售和公关。无法专注于设计本身,也就难以拿出过硬作品。
在时尚界,俄罗斯至今仍是一片蓄势之地。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成长与蜕变、积淀与吸收,今日的沉寂无名,或许酝酿着来日的一鸣惊人。毕竟,这是一个向世界文明贡献了普希金、柴可夫斯基、列维坦等诸多艺术财富的国度,期待它再为世人带来更多惊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