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战争,更是一场政治战争。回顾中日关系在两个甲子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对思考当前国际安全热点十分必要。当前东海斗争日趋复杂,军事安全意义上的危险性逐渐凸显,如何破解僵局使两国关系向健康方向发展,是研究界需要思考的紧迫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李培林
在过去的120年中出现过两个甲子: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东北亚是“殖民、战乱、革命”的60年;而1953年到2013年则是“和平、冷战、竞争”的60年。未来60年,东北亚应该争取迎来一个“安全、合作、统和”的新甲子,但也可能出现“对抗、冲突、内耗”的历史性倒退。——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
8月9日,“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市棒棰岛国宾馆举行。该研讨会规模空前,由中华日本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中国日本史学会三大学会联合举办,吸引了200多名来自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国内知名学者参会讨论。
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冰点”,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企图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行径,导致两国政府关系严重倒退,并影响到了经贸交流等其他领域。在这样的形势下,这场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而举行的研讨会受到了各界强烈关注。李培林在开幕式上说明了这场研讨会的意义:“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强化仇恨的记忆,而是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从而辨明是非。为了这个目的,专家学者当为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警惕日本进攻性对外政策
回顾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战争,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归纳出了一种规律: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列强进行干涉,日本妥协并备战,随后再度伺机侵华……日本侵华野心为何不死?在她看来,这是由日本的国情所决定的。“日本与中国隔海相邻,是一个地少人多、能源短缺、灾害频发的国家,这导致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及由此引发的向外扩张愿望。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是进攻性的,而不是被动等待性的。”
“日本的‘先天不足’导致日本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日本把占领中国市场提升到保卫‘日本生命线’的高度。”武寅认为,这才是日本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的原因。“在1941年4月开始的日美谈判中,美国一直要求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兵,这等于是全盘否定了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的侵华‘家底’,特别是被日本视为‘经济稻草’的中国东北。因此,日本才会不顾一切向美开战,做出有悖常理的‘底线思维’。”
武寅指出,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日本政治体制都发生了变化,但日本的基本国情、主要特点没有变,决策机制和基本原理也没有变。这些不变因素对于评估日本当前的政策选择和未来走向,科学、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甲午战前日本强军的诱因之一是钓鱼岛
“钓鱼岛从来不是古代琉球国的岛屿,而琉球国也不能说是日本的固有领土,因而日方所谓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之说毫无根据。”在会上,刘江永详细介绍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历史。他用史料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末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
“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者醉心于效仿欧美列强君临于中国之上,开始从朝鲜和琉球两个方向扩张,伺机一举打败中国,成为‘东亚盟主’。 在1879年吞并琉球之后,日本就开始瞄准钓鱼岛。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秘密调查后获知钓鱼岛属于中国,但由于没有与中国海军作战必胜的把握,不敢立即占领。但正是由于对该岛欲罢不能,才开始感到必须大力扩充海军,同时向中国境内派遣大批间谍,制定了针对中国的战争计划。随后,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战争之机,在《马关条约》谈判前窃取钓鱼岛,其后又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窃占钓鱼岛50年。”
刘江永指出,东北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结点。尽管现阶段日本还难以复活战前的军国主义,但在东亚迎来新甲午、新甲子之际,安倍内阁再度把中国作为军事方面的主要对手。如果他继续效仿伊藤博文走下去,很可能使日本再度坠入战争的深渊,因此必须悬崖勒马。
中日“政冷经冷”局面威胁东亚合作
“受中美日三国主导的东亚合作,呈现出经济互利和政治对抗的悖论。”外交学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江瑞平指出,二战之后,东亚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层面对美国都有全面的依赖,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在东亚的经济地位不断被中国所取代。数据显示,在2000年到2012年期间,东盟对华出口占比从3.8%上升到13.1%,对美占比从19.0%降到8.6%。中国先后在2002年、2007年和2009年先后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贸易和出口对象国。于是,一种政经乖离二元悖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即很多东亚国家在经济贸易上依赖中国,却在政治安全上依赖美国、防范中国。
作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在二战后经历了“政热经冷、政经双热、政冷经热”三大阶段后,当前正面临着最危险的“政经双冷”的局面。尽管有人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中国对日本的很低,但江瑞平认为,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47%,而日本仅为28%,因此,中日经贸关系遇冷会即便“伤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对于中日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他分析道,这与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发生逆转有关系。
如何能够击破这样的二元悖论,实现东亚区域合作良性互动?江瑞平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周边外交与对日关系。“对日战略不能孤立,而要改善对日关系环境,优化周边外交布局,包括以‘两廊’拓展南亚外交、以‘一带’推进中亚外交、以‘俄韩’平衡对日外交。”
在开幕式和大会发言之后,研讨会分成了6个分科会,与会学者围绕“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与性质”、“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日本及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东亚合作中的中日经济关系”、“消费税率提高后的日本经济”和“转型中的日本能源战略与其他”展开了讨论。
言论撷英
中国虽然由于清廷对国家战略层面的一系列错误指导处于对日战争没有准备的不利态势,敌强我弱,在日本战争威胁面前措手不及,但是如果统帅得人,能够自己制定或接受他人制定的正确的战争指导方略,并运用于指导战争,坚持机动攻势防御作战,是完全能够破事战争资源十分有限的日本通过和谈结束战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王琰
历史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历史文化是一本教科书,它教会人们从历史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明确现代人的正确政策、策略和方法,开拓未来发展的正确途径。甲午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为了不可忘却的纪念,人们应当在对历史的解读中学习历史,在反思中传承历史文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若是从塑造近代日本的国家性格视角来审视的话,由明治维新运动而起始的全面西化的国家发展路径,将近代日本塑造成为一个戴着两个面具的国家,一个国家形象是如同舞者趋炎附势在西方列强之间周旋、寻找最强者与之结伴起舞;另一个国家形象是恃强凌弱,为害邻国、称霸东亚的军国日本。——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历史文化学院主任郑毅
(人民网大连8月9日电 郑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