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谱写穿越亚欧的友好乐章

本报赴荷兰特派记者 管克江 丁大伟

2014年03月16日02: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的第二亚欧大陆桥是目前连接亚欧大陆东西端最为便捷的通道,一端是中国连云港,另一端就是荷兰鹿特丹。近年来,在两国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中荷人民共同谱写了一篇篇穿越亚欧的友好乐章。本月下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将迎来深化合作的新篇章。

  经贸往来——

  桥头堡展现新气象

  一艘艘万吨巨轮停靠在港湾里,一根根钢铁“手臂”抓提着集装箱,这是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的忙碌场景。“最近两个月,我们的1.3万箱标准箱船返航时回回爆舱。”中远集运荷兰公司总经理董丹奇说,中国到鹿特丹航线的好势头无疑印证出中欧经贸合作的蓬勃远景。

  1980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远)在荷兰组建海外第一家合资代理公司,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进入荷兰。董丹奇说,目前中远在荷兰已有4家公司,而且以鹿特丹为发端,中远在欧洲各重要港口城市设立了20多家代理公司,并在捷克成立中欧公司,把业务延伸到铁路运输。

  30年来,中远在荷兰的业务不断拓展,正是依托了中国的发展和不断壮大的中欧贸易。据统计,2013年中荷双边贸易额达701.5亿美元,荷兰连续11年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出口到荷兰的商品又有一半以上流转到其他欧盟国家。可以说,荷兰充当了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的桥头堡。

  中荷贸易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驻荷兰使馆经商处参赞李飞向记者介绍说,2011年,中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荷兰最大的高科技产品来源国,当年中国对荷高科技产品出口达170亿欧元。同时,双向投资呈井喷态势。中国企业对荷投资项目数量已连续4年居荷兰外资来源国第二位。通过投资荷兰,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技术和品牌上迅速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中远集运外方总经理彼得·布里延告诉记者,荷兰在欧洲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同时物流网络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它可以为欧中经贸合作发挥更大作用。

  农业合作——

  成功项目创造持久友谊

  走进荷兰农业专家阿恩德·冯·凡克的家,墙上一大幅合影颇引人注意。这是他去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后,同所有获奖者与中国领导人的合影。“看,我在第一排,还挺靠中间呢!”他自豪地指给记者看。

  冯·凡克同中国的友谊始于2006年。作为荷兰园艺检测总署的专家,他负责同中国农业部和林业局的相关部门合作,帮助中国建立一套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荷兰作为花卉园艺大国,有着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中国要保证现代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品种审查体系;荷兰的种子公司或者植物育种人也特别看好中国这个巨大市场。双方开展合作是互惠共赢。”

  抱着这个信念,连续8个寒暑,冯·凡克频繁往返荷中两国,和同事在各种培训活动中授课450学时,累计培训中方专业人员400多人次。农业培训合作,不仅让他有机会目睹了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中国人民的友好与热情更让他记忆深刻。

  冯·凡克回忆说,去年他和夫人一起走访海南、西安、乌鲁木齐等地。“看到我们传授的植物新品种审查方法这么快就在中国各地推广实施,我感到非常欣慰。中国人对创新体系的渴望,以及对工作的专注程度,让我非常敬佩。”冯·凡克说,“我和荷兰园艺检测总署将继续努力,推进新项目,把荷中之间的合作与友谊持续下去。”

  文化交流——

  从“狄公案”到“汉语热”

  在两国人民共同描绘的文化交流画卷上,荷兰著名东方学家兼职业外交官高罗佩及其创作的系列小说《狄公案》毫无疑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罗佩是一位真正的“中国通”,他一生著作众多,大多涉及中国。但让高罗佩真正闻名于世的却是他作为业余爱好创作的小说《狄公案》,其最初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清代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这一系列小说出版发行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风靡西方世界。

  “狄仁杰这位‘中国的福尔摩斯’可能是许多西方青年人对中国甚至东亚产生兴趣的开始。”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教授查林·豪尔伯兹马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这部由荷兰人撰写的中国小说在中国翻译家和出版界的努力下回到中国,无论是小说还是据其改编的影视剧都受到中国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高罗佩的母校莱顿大学不但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汉学研究的重镇。早在1876年,莱顿大学就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举办中国语言和文化讲座,这是荷兰对中国专业性研究的开始。1930年莱顿大学建立了汉学研究院,专门从事汉学研究及人才培养。而荷兰的中国当代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中期,标志正是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现代中国文献研究中心的设立。现在除了莱顿大学外,其他多所荷兰大学也都开设了汉语教学和中国研究机构。

  如今在荷兰,传统高校、孔子学院和华人中文学校形成的三支力量正在共同推动中国文化在“低地之国”的传播。荷兰教育部也在去年年底正式宣布,2015年起中文将成为中学毕业考试的可选考试科目。海牙市副市长汉克·库尔向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荷兰人愿意学习汉语,这是中国软实力增长的表现。”

  在荷兰掀起“汉语热”的同时,憨厚可爱的大黄鸭和《好声音》等“荷兰制造”同样将荷兰文化风吹到了中国。其中,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大黄鸭在去年北京展出期间吸引了约300万人次参观,在中国全国都掀起了一阵“大黄鸭热”。此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荷兰是世博会参与国中唯一一个在世博园区外单独建立文化馆的国家。文化馆在运营的6个月内共举办了8场大型展览以及93场音乐、戏剧、文学及舞蹈演出,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是荷兰政府文化推广的优先国家。我们深信,文化交流对于两国人民加深了解、发展友谊和互信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荷兰国际文化合作中心中国部主任莫妮卡·克拉彭对荷中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充满信心。

  (本报鹿特丹3月1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6日 02 版)
分享到:
(责编:袁勃)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