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篆刻记录生活趣事
李岚清的篆刻技术是他从晚年才开始学习的。
2003年,李岚清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上退下来。他给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了8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创作。篆刻,就是他健脑的独特途径。
小时候,李岚清家的胡同口有一家刻字店。他每天都去看师傅们刻字,觉得非常有趣,就用修脚的刀子在普通石头上刻着玩。李岚清觉得,那就是自己在篆刻艺术上的所有“功底”。退休后,71岁高龄的李岚清决定重拾年少时的兴趣,自学篆刻。这是个费神费力的活儿,还伤眼睛,所以他的夫人一开始并不赞同。李岚清于是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借助放大镜缓解眼睛的疲劳,同时把第一枚精心刻制的作品送给夫人。
初学时,李岚清的好朋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曾经“警告”他:“学篆刻可得小心,是会上瘾的。”李岚清对此满怀信心:“我自认为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这种痴迷上瘾的事儿,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没想到,这一学,他竟然真的陷了进去。“为了一方印,即使影响睡觉我也一定要刻完。有时候很晚了,夫人叫我去休息,我手一抖刻坏了,还要冲她生气。”李岚清就像一个饿久了的人,如饥似渴地研究篆刻艺术,到2012年,他已刻了800多方印章。
传统的印材如寿山石等价格较高,李岚清就找了不少新材料代替,如人造石、瓷、砖块、木头等。考虑到外形美观的问题,他别出心裁地将漆艺、点螺、擦漆、贴金等工艺技法加以利用,使制出的印章兼顾经济与美观。他还很注重篆刻形式的创新,总是试图刻一点别人不常刻的东西。有一回受人之托篆刻生肖印,他查阅印谱,发现大都是传统形态,于是就尝试将卡通画入印,并尽量使它“长”得可爱一点。
李岚清篆刻的内容记录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有亲历的历史事件,如“世行无息贷款,教育项目优先”、“三来一补,功不可没”;有对处世的体悟,如“乐道”、“圆融”、“诚信”;还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如“过度包装”、“不合格”等;更多的是记录其生活趣事。
一次,李岚清一家8口召开“家务会议”,选举“家务总裁”,结果他以7票之差落败。李岚清心里明白会落选,但没想到支持率会这么低。孙女说:“爷爷,如果让您当选,我们家恐怕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啃石头了。”夫人作为新当选的“家务总裁”对李岚清发话:“以后家里的事情,你没有发言权。”“失意”的李岚清埋头刻了一方“竞选失败”的印章来自我安慰,时不时看看,回想起投票的情景,总禁不住想笑。
李岚清戏称自己是“为外国音乐家篆印第一人”。在谈到李叔同先生非常推崇贝多芬并称其为“乐圣”时,李岚清曾幽默地说:“李叔同先生的篆刻艺术那么高超,为什么不给他欣赏的‘乐圣’授印为证呢?现在,李叔同先生未进行的工作就由我斗胆代劳吧!”他刻了一枚“乐圣贝多芬”的印章后又想,既然贝多芬被称为“乐圣”,莫扎特似可称为“乐仙”,便又刻了“乐仙”和“莫扎特”两方印。他把“乐”字刻成乐谱架子的形状,把“仙”字巧妙地刻成了五线谱,“莫扎特”三个字则由音符和琴键构成。“我想把乐谱、谱架、音符、琴键都在字形中表现出来,是希望让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有意义,更有趣。”
“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李岚清用这20个字来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他更想做的,是让更多人体味篆刻之美。他研究出许多篆刻的新材料和新技法,就是希望能把篆刻变成一项“大众艺术”,赋予印章更广泛的用途。“年轻人喜欢结婚交换戒指这一套西方文化,其实也可以增加点中国元素——交换印章;父母金婚、生日纪念,子女送他们一对印章,比什么礼品都好。还有,可以学习奥运会的‘中国印’,把篆刻用于商标、标志。”李岚清说:“让篆刻艺术跟进时代步伐,贴近大众,走向现实生活,雅俗共赏,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