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自制家具相伴四十年
相比之下,知道李长春也会木工手艺的人并不多。11月27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中国紫檀博物馆,在东展厅西北角见到的一个衣柜和一个书柜就是由李长春亲手制作的,并曾陪伴了他近40年。
衣柜高约1.6米,左侧镶有一面扇形梳妆镜,右侧是一面长方形的穿衣镜。镜子造型独特,错落有致,显现了整体的设计感。柜体上的4个抽屉均匀分布在两面镜子下,梳妆镜下还设有一排储物格。储物格的两扇玻璃门上各有一只手绘喜鹊,它们昂首相对,立于蜡梅枝头,相映成趣,是整个衣柜的点睛之笔,为之增添了不少灵气,又包含了喜庆之意。衣柜的造型虽然有强烈的年代感,但因为经过了打磨,表面形成包浆(器物表面因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色泽依然鲜亮。紫檀博物馆办公室主管孙百珍向记者介绍说:“你现在看到的色泽,都是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家具到达博物馆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擦拭,并没有做过其他处理。”
与衣柜相比,书柜的设计更加古朴自然,似乎在提醒人们做学问就是要朴实无华。约1.5米高的书柜共分4层,上3层是陈列层,配有玻璃拉门,最下一层设计成对开门,以免书籍受灰尘和湿气的影响。“八”字形的底座支架,有利于书柜在长期使用中能保持稳定。
据孙百珍回忆,这两件家具是今年5月才成为紫檀博物馆“新成员”的。但若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68年,24岁的李长春进入辽宁省沈阳市开关厂做技术员,一干就是8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工厂考虑到职工生活困难,会定期把各地发来的包装箱作为劈柴分给大家烧火做饭。李长春舍不得全部烧掉,从中挑选了大一些的木料,自学制作家具。
两件家具尽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抽屉、拉门依然活动自如。孙百珍说,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们是榫(音同笋)卯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结构方式,主要特点是很少、甚至不用钉子。比如这个衣柜,就只在合页上使用了钉子。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家具都已经失去了这一传统特色。”在孙百珍看来,这正是此次展出的意义所在:“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那个时代自制家具很普遍,这两件家具反映了时代特色。和馆里的大多数展品相比,它们没有使用名贵的木材,造型设计也不华丽,但体现了制作者对木工活儿的执着和热情,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肯干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它们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一抹记忆,让现在的年轻人能更好地感受和继承。”
家具展出后,李长春的家人曾到紫檀博物馆参观,并拍了照片带回去给他看。许多普通观众也慕名而来。在展厅里,记者就遇到一对来自浙江嘉兴的老夫妇。他们告诉记者,自己当年结婚的时候就曾请木匠制作过同样风格的家具,如今再看到这组家具,感觉既熟悉又亲切:“做得真不错!不仅体现了手工艺的熟练,也体现了我们领导人勤劳的品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