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7月29日,自由女神像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印迹,只是这次不再是优雅的诗篇,而是战争的创伤。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在贝德罗岛附近的布莱克·汤姆岛(Black Tom Island)停泊着一艘满载弹药和军需品的驶向英国的运输船,德军炸毁了这艘船使得女神像雕塑布满了弹片的伤痕。爆炸的威力十分巨大,下曼哈顿地区数千扇窗户被震碎,波及范围达25英里远。
在布莱克·汤姆岛的袭击之后,雕塑火炬永久性对游客关闭。8年之后的1924年,一份总统宣言将伍德堡垒和自由女神像划为美国国家历史遗迹。1933年,美国国家公园服务局开始接手其管理工作。当自由女神像落成百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雕塑本身急需一场全面修缮。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委托克莱斯勒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李·艾柯卡(Lee Iacocca,CEO of Chrysler Cooperation)进行私人募款来完成这一使命。艾柯卡没有重蹈塑像建造时募款人的覆辙,成功募集到8600万美元的资金,并在1984年使自由女神像成为联合国世界遗产。修缮后的女神像于1986年7月5日重新对外开放。随后自由女神像参观人数稳步上升,目前稳定在每年五百万人的规模。“9·11”事件后,自由女神像所在的自由岛(Liberty Island,1956年由贝德尔岛更名为此)被临时关闭,100天后重新开放,女神像则在两年后再次对外开放。
在2000年纽约州时任州长乔治·帕塔基(George Pataki)遴选该州25美分硬币方案时,他将选择权留给了全体纽约州的民众,请他们通过投票进行选择。最终,自由女神像图案获得了高达76%的支持率。硬币上除了女神像外,还有纽约州的地理轮廓和“通向自由大门”(Gateway to Freedom)的字样。硬币边缘的十一颗星象征着纽约州加入联邦的顺序。州长帕塔基特别要求来自科罗拉多的美国铸币局雕刻师在描绘纽约的地理轮廓时,强调极具历史意义的哈德孙河(Hudson River)与伊利运河(Erie Canal),因为它们连接了有着“帝国之州”(Empire State)昵称的纽约的历史与未来,也沐浴着新世界的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