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金融环境重塑:筑起隔离风险的“堤坝”【2】--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聚焦全球金融环境重塑:筑起隔离风险的“堤坝”【2】

2013年02月18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预警·应对·处置

  韦  生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即无法完全应对市场大规模冲击,从而传导到实体经济。    

  究其原因,首先来自危机前多个国家金融机构通过“影子银行”体系建立的大量表外资产,原有的资本充足率等防范市场风险的监管工具无法覆盖这些资产,这些表外资产在危机中的减记大幅加快了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消耗。同时,金融机构表内与表外资产的杠杆率均居高不下,高杠杆使金融机构迫于市场价格纷纷采取减少杠杆措施,进一步加剧了资产价格下滑。银行的资本质量在危机前也有所下降,部分“安全资产”的风险规模被严重低估。而资本与风险的监管问题之外,银行还暴露出短期流动性准备不足,无法应对市场波动,直到中央银行介入才得到缓解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危机前的周期性信贷繁荣使金融机构迅速扩张。金融机构在激烈竞争下放松了风险管理标准,大型金融机构间过于激进地开展高度复杂的金融产品交易,大幅增加了危机中的连锁反应。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前对风险评估的缺失,导致资本市场对大量证券的价格指示失灵,大量金融交易在“有理由的”保险措施下迅速发展,造成保险机构集中了巨大风险。金融体系之间高度的内部关联性,尤其是大型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影响,不仅加剧了本地市场的迅速崩溃,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危机传导。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决定联合展开全球金融监管改革。通过华盛顿、伦敦、匹兹堡、洛斯卡沃斯等几次峰会,建立了旨在使金融体系能够完全吸收金融市场及经济下行时的冲击,从而防止金融危机向金融体系之外传导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体系。根据二十国集团的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具体承担改革职责,并与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官等机构协调开展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监督改革在全球具体实施。

  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体系可以按照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市场冲击前的危机预警,主要包括加强针对“影子银行”改革,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范围,提高对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风险规模的把握;加强评级机构改革,减少对少数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在银行层面加强对风险的评估;针对场外衍生品市场改革,推动衍生品标准化、采用中央对手方清算、规范交易平台制度及交易汇报机制等。二是提高金融机构对市场冲击的应对能力。这是改革内容最多、结构最复杂的部分,包括加强银行安全资本要求;对金融机构杠杆进行限制;设立流动性准备要求;加强银行资产的风险覆盖;开展逆周期审慎监管防止信贷周期性信贷扩张与跨部门、跨国间风险传导;对系统性重要银行进行额外的资本要求等。三是金融机构破产后的保护处理,包括银行等机构的破产处置,就受困金融机构的处置、恢复、大额风险敞口、自救和东道国与母国就跨境处置的合作机制等。 

  目前,三个层次中关于银行类机构的改革已基本完成。随着今年1月1日《巴塞尔协议Ⅲ》生效,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二十国集团成员履行了《巴塞尔协议Ⅲ》的银行改革,体现了这些国家对国际金融治理的责任与贡献。而美国以本国小型银行尚不适合当前更严格的监管条件为由,无限期推迟采用《巴塞尔协议Ⅲ》。欧盟则同样以银行业监管未具条件推迟了改革。针对“影子银行”、评级机构、场外衍生品、系统性重要银行等改革项目正在进行当中。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以及美、欧在履行全球监管改革要求上的延迟,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中具体项目的进展快慢不一。虽然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已取得大量成果,但未来将面对不同国家在市场发展阶段、条件不一与具体监管项目上立场不同等方面的挑战。

  (作者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国际研究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