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世界的绿色名片
库布其:向世界贡献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样本”
短短几十年,鄂尔多斯人就控制住了黄沙的蔓延。谭雅摄
早春的月光如轻纱一般,缠绕在敖特更花扛着锄头的双肩上。在她身后,36个工人背着沉重的树苗,步履艰难地向远方的银色沙丘挺进。在过去的十年中,每逢春天,敖特更花便带领治沙民工联队起早贪黑,在库布其沙漠种下数以万计的树苗,为中国的第七大沙漠播撒了一株株绿色的希望。
“小时候我很讨厌沙漠,也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漫天飞舞的黄沙,令人窒息的沙暴,一贫如洗的村庄,这就是独贵塔拉镇几十年前的样子。在当时的鄂尔多斯,像这样饱受沙漠荼毒的村镇还有很多,”敖特更花告诉记者。
千百年前,曾被敖特更花所憎恶的鄂尔多斯还是一片水草丰茂,人杰地灵的绿洲。河套文化在此兴盛,成吉思汗在此长眠。由于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侵扰,鄂尔多斯昔日的荣光逐渐被风沙所掩盖。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和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包围着鄂尔多斯,占据了这里近一半的土地。曾经的草原被黄沙所取代,蒙古族人世代传承的畜牧业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当地人将自己的遭遇编成民谣:“库布其啊库布其,进去丢不了命也要脱层皮!”
严峻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吓倒鄂尔多斯人。1999年,亘古无路的浩瀚大漠库布其终于辟沙成途,举世闻名的穿沙公路将沙漠与外界连在了一起。当地人吃饭时拌着沙,睡觉时盖着沙,硬是在沙漠中用双手种出了2453公顷的沙障,栽下了几百万株树。据统计,如果把穿沙公路栽种的沙柳一节一节接起来,能绕地球十几圈。
敖特更花,闻名当地的治沙标兵,在库布其沙漠中种树20余载。谭雅摄
“之前政府说要在沙漠种树,我们都不以为然。沙漠里怎么可能会有植物存活?可穿沙公路的成功修建让我改变了看法。如果沙漠里连路都能修,那为什么不能种活树,让鄂尔多斯再度披上绿色呢?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决定加入种树的队伍,”敖特更花说。
让沙漠披上绿色,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却在鄂尔多斯政府、当地企业和当地居民的不懈努力中被逐渐实现。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70年代开展“农林水综合治理”,到80年代实行“五荒到户”“谁种谁有”、90年代确定“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短短几十年,鄂尔多斯人就控制住了黄沙的蔓延。截至2016年,毛乌素沙地的治理率达到70%,生态实现逆转;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达到25%,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0%左右。
鄂尔多斯的治沙成果不仅让当地人受益,也为世界带来了治理荒漠化的希望。2013年9月,在纳米比亚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11)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决议:将中国创造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今年7月,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治沙学者和非政府组织成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感谢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鄂尔多斯的治沙经验向世界证明,不毛沙地也能披上绿装。这是我们的绿色名片,也是我们为全球治沙所做出的贡献,”鄂尔多斯市林业局局长韩玉飞说。
沙漠卫士与沙漠玫瑰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的双重夹击下,鄂尔多斯曾饱受沙尘暴的侵扰。荒漠化给当地带来了空气污染和干旱,严重打击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对于许多当地人而言,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扫窗台上厚厚的沙尘,在像独贵塔拉这样的小镇,随处可见的沙堆更是为当地孩童提供了唯一的娱乐方式——滑沙。
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坚信人定胜天,沙漠终将变为绿地。谭雅摄
面对着滚滚黄沙,51岁的贾文义坚信人定胜天,沙漠终将变为绿地。怀着这样的信念,贾文义带领着杭锦旗什拉召治沙站的35位护林人员,为库布其沙漠的治沙绿化做出了毕生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鄂尔多斯政府开始设立第一批治沙站,沿着沙漠边缘营造锁边林。什拉召治沙站建于1953年,我的祖父是第一批治沙工人。父亲和我则继承了祖父的衣钵,我家三代人都在库布其沙漠边缘治沙植树,”已经成为什拉召治沙站站长的贾文义说道。
历经三代人的艰苦奋斗,什拉召治沙站播下了5万多亩绿林。如今,在贾文义和治沙站专家的带领下,当地人民也开始积极种树,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85年参加工作时,当地的植被还很脆弱,野生动物也难觅踪迹。近些年政府提倡禁牧,加大造林力度,现在什拉召的树林越来越多,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也随处可见。绿化沙漠的任务到我已经是第三代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继续坚守沙漠,直到沙漠变成绿洲,”贾文义说。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像贾文义这样的沙漠卫士的激励下,敖特更花的心动摇了。曾经对沙漠种树嗤之以鼻的她,于1998年辞掉了在当地信用社的工作,不顾家人反对来到库布其沙漠种树,并在2009年创立了她自己的治沙联队。
“刚开始种树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挣钱脱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沙漠绿化不仅仅是挣钱的活计,更是造福子孙的伟业。只有成功治理沙漠,我们的生活才能越过越好,”敖特更花说。
怀揣着让家乡变绿,让乡亲们富裕起来的梦想,敖特更花带领着几十人的民工联队,日复一日地在库布其沙漠辛勤耕耘。仅仅10年的功夫,敖特更花带领的民工联队就绿化了超过3万亩的沙漠。在当地公司的雇佣下,联队民工植树期间每天能挣200多元钱,敖特更花的年收入则达到了20万元。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沙漠变绿的梦想得以实现,她和工友们也住上了新房,开上了新车。许多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为“花姐”,媒体也为她起名“库布其的沙漠玫瑰”。
“治沙种树改变了我的人生。家乡的环境好了,人也更富裕了,这都得益于环保理念。我想把这种绿色的思想传递给大家,让大家都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敖特更花说道。
沙漠中的绿色黄金
“1988年,我们集团开始在库布其沙漠创建生态产业。那个时候没人相信我们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做到盈利。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态产业完成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帮助很多当地人脱贫致富,公司也凭借着生态产业而获得丰厚利润,”亿利集团扶贫办主任的郝亮舍说道。
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公司,亿利集团用30年时间发展当地生态产业,其中公益性生态建设投资30多亿元,治理了三分之一的库布其沙漠,自十八大以来,更是直接帮助脱贫3.6万人。
“像敖特更花这样的治沙民工连队,我们公司组建了232支,雇佣的生态建设工人多达5820人,人均收入达3.6万元。除了生态植树,我们还利用沙漠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帮助农牧民发展甘草种植业、沙漠旅游业和光伏发电产业,真正做到了将沙漠变废为宝,”郝亮舍说道。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达到25%,扩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谭雅摄
以甘草种植为例。种植甘草可以帮助土地固氮,改善土壤质量。甘草成活后,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改良沙漠土壤,每亩土地价值1至2万元,种植甘草的农民则能获得每亩500元的收益。利用沙漠光照强,气候干旱的特点,亿利目前建成了220万亩甘草基地,与当地农民和企业一起,创建了从甘草原料销售,到中蒙药开发,再到甘草深层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
“在30年的治沙历程中,鄂尔多斯发展出了政府、企业和群众联动治沙的模式,既提升了治沙效率,也促进了扶贫。如今我们公司已经获得了防沙治沙和生态产业开发领域的243项技术专利,以便继续发掘大漠中的绿色黄金,”郝亮舍说。
鄂尔多斯治沙扶贫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郝亮舍介绍,目前包括蒙古、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饱受沙漠毒害的国家也开始寻求与鄂尔多斯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以期改善本国生态环境。
“库布其沙漠的绿色发展模式让世界为之瞩目。这是鄂尔多斯的绿色名片,也是我们对世界最大的贡献,”郝亮舍说道。
全球治沙的“中国样本”
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面积如科威特一般大的库布其沙漠就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逐渐停住了前进的步伐。荒漠化得以遏制,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的土地重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的土地重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谭雅摄
“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民众合力,再加上对生态产业的资金投资和技术研究,是库布其沙漠成功治理不可或缺的因素,”郝亮舍说。
第七届库布其论坛为诸多饱受荒漠化之苦的国家提供了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林业委员会研究所所长哈木扎耶夫·阿卜杜舒库尔在采访中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希望从鄂尔多斯的治沙成果中汲取经验,应对本国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乌兹别克斯坦过半的国土都面临荒漠化的问题,我国境内的咸海周边曾经水草丰茂,如今也被沙漠吞噬。我们费尽心力想要阻碍沙漠前进的脚步,中国的经验则为我们提供了希望,”哈木扎耶夫说。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世界应该联合起来,寻找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案,而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则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人在治沙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成绩斐然,”他说道。
点击阅读英文报道:
Ordos rises from the dust: the green gold in the desert
系列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