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锐实力”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

记者 毛莉
2018年04月24日14:29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字号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热衷于给中国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当前在西方舆论场流行的“锐实力”就是其中一个。这个美国智库新近抛出的概念,实质上是对中国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肆意抹黑。“锐实力”在西方的提出和热炒绝非理性的学术和政策探讨,而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版本,中国思想舆论界必须发出正本清源、廓清迷雾的响亮声音。本期“学海观潮”对话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深入剖析“锐实力”概念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

  “贼喊捉贼”的强盗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报》:用“锐实力”这个概念污名化中国的手法实际上并不高明。媒体、学术、文化、青年交流等国际社会的正常交往活动,因为行为主体是中国,就都被纳入了“锐实力”范畴。同样的公共外交,西方国家使用就是软实力,而中国、俄罗斯使用就是“锐实力”。如何透析“锐实力”学术包装下的虚伪性?

  谢韬:“软实力”和“锐实力”这两个概念的词源都是实力(power)。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在奈的笔下,软实力是一种“塑造他人偏好”的能力,它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达到目标,能够“使他人想你所想”。

  “锐实力”一词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2017年6月的一篇文章里。随着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2017年底发布报告《锐实力:上升的威权主义影响》(以下简称“报告”),“锐实力”开始在西方思想舆论界被热炒。这份150多页的报告指责中国和俄罗斯通过“拉拢”“操纵”和“分散注意力”等手段,对拉美和东欧一些新兴民主国家的媒体、学术界、文化界和智库发起了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将中国和俄罗斯的正常公共外交活动比作攻击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刀尖”和“针尖”。

  “锐实力”给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所谓的“理论依据”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报告虽然认为“锐实力”与软实力非常相似,都是“塑造他人观点的一种能力”,但强调前者不是基于奈所说的“友善的”吸引力,而是基于“恶意的和侵略性的”信息操纵。在报告撰写者眼中,“锐实力”和软实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塑造行为的主体是谁以及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塑造。如果主体是西方国家,那就是软实力;如果不是西方国家,则是“锐实力”。如果是西方价值观,那就是软实力;如果不是西方价值观,则是“锐实力”。

  这种双重标准充分暴露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推销所谓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靠的真的是“友善的”吸引力吗?通过文化和教育交流宣扬西方民主并培养“民主斗士”,资助宣扬西方民主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资助和培训目标国的反对党从事竞选活动,利用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等宣传机构批评目标国政府,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胁迫受援国进行西方式民主改革……这些美其名曰“民主援助”的行为不是“锐实力”又是什么?冷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表明,美国为了实现推广西方民主这个目的可以说不择手段,甚至还不惜用最尖锐和最坚硬的武力来颠覆他国政权。如果说“锐实力”概念真的成立的话,恐怕套在一些西方国家自己身上才最合适。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中国来说,公共外交的基本活动是面向外国,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如何回应“锐实力”对中国公共外交目的的误判?

  谢韬: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经过4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跃居全球前列,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转为“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随之呈蓬勃发展之势。

  任何国家的公共外交都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两部分。中国通过大力加强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派遣中国文化代表团到海外交流演出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文化阔步走向世界;同时中国敞开胸襟、拥抱世界,通过举办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赛事、邀请国外学者和政府官员来华参加各种论坛和会议、吸引海外学生来华留学等方式,努力为外国人近距离感受真实中国创造条件。应该说,近年来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在世界上的认可度正在提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西强我弱”的不平衡国际话语权格局,回应和消除外界质疑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首要任务。当中国公共外交的姿态从被动防御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时,一些无法调整心态的西方人就不习惯了,试图以诋毁、歪曲中国公共外交的手法遏制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

  事实上,这种诋毁毫无道理可言。一个国家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提升国际形象是国际通用做法。长期以来,美国在公共外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设立面向海外听众的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向世界各国派遣“和平队”、通过富布莱特奖学金资助美国学者“走出去”和其他国家学者到美交流、派遣美国娱乐界和体育界明星担任友好大使,等等。其他西方国家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也不遗余力,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都是典型例子。

  同样的公共外交活动,推广西方文化就是天经地义,而推介中国文化就被无端指责。这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责编:李阿茹娜(实习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