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锐实力”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3】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

记者 毛莉
2018年04月24日14:29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字号

  保持战略耐心发展好自己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分析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时,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美国民调机构的最新结果显示,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值。如何理解美国精英层和普通民众对中国印象的分裂?

  谢韬:为更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美国精英和公众这两个群体对华感知的民意调查数据。虽然盖洛普和皮尤等民调机构定期调查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知以及在对华政策上的偏好,但是,针对精英的类似调查则少得多。就我所知,对这两个群体都做过系列调查的只有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百人会,但是,前者在2004年之后停止了对精英的调查,而后者的数据已无法从网上获取。就能够获取的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1974—2004年的数据看,美国精英和公众在对华政策某些议题上的偏好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在特朗普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新情况下变得更为引人注目。去年以来,华盛顿发布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明确将中国划入战略竞争对手行列。美国一些智库人士和前政府官员也频频撰文,称尼克松以来的对华接触战略已经失败,美国应采取更为强硬的对华政策。相比之下,美国普通民众的对华政策偏好则显得更为积极。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近年来对美国公众的多次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美国应如何应对“中国实力的崛起”时,每次都有超过60%的受访者选择“与中国保持友好合作和接触”,而不是“积极努力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

  由于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教育背景、职业特征、经济地位、社交网络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美国精英与公众在几乎所有议题上都存在分歧,因此在对华议题上出现差异也不足为奇。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精英在制定政策时可以完全忽略公众的诉求,因为他们需要选票。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政策的变化是结果,而民意的变化是原因。美国著名政治学家V. O. 基在多年前把民意比作河堤,河堤不能决定河水的具体流向,但可以防止河水溢出,也就是划定政府决策不能逾越的红线。因此,要让合作和接触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中国要关注美国民意的走向,努力使其成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河堤。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如何化解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您还有什么建议?

  谢韬:经过40年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正在经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情况下,“锐实力”或许不会是“中国威胁论”的最后一个版本。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从根本上说中国需要以更大的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发展好自己,并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在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实践层面,也需要我们作出更大努力。

  推动公共外交主体多样化。虽然中美两国体制不同,但美国公共外交主体多样化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最大的软实力资源来自于好莱坞、微软、苹果、谷歌、常青藤名校等非政府主体。巨大的经济成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而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最直接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因此,应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公共外交活动的中坚力量。要思考如何通过中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让外国受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感受中国魅力。

  创新公共外交活动形式。要力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基金会以资助各国学生来华留学,设立研究理事会以支持其他国家学者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尽管资助来自中国政府,但是否申请资助以及申请资助的内容由对方决定,从而保证了申请过程的自愿性,让西方国家无可指摘。

  借外国人之口讲述中国故事。大量外国人的涌入,是一个全球性大国的标志之一。随着我国发展持续向好,来华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快速增加,这对做好来华外国人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只有让外国人真正融入中国社会,他们才会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责编:李阿茹娜(实习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