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锐实力”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2】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

记者 毛莉
2018年04月24日14:29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字号

  西方自信心严重受挫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锐实力”所折射出的,是一些西方人疑邻盗斧的古怪心态,是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

  谢韬:的确,“锐实力”概念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美国国内不少政治精英对中国的焦虑感正在急剧上升。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达特在其经典著作《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中指出的那样,当美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一些社会群体就会臆想出“一个庞大而邪恶的、试图削弱和破坏既有社会生活方式的阴谋”。对中国充满敌意的“锐实力”概念,可以说就反映了一些美国政治精英的偏执,其本质是针对中国的阴谋论。

  值得注意的是,“锐实力”概念背后的零和思维,在一些西方学者那里也无法得到认同。约瑟夫·奈在评论“锐实力”的一篇文章中告诫,不要限制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正当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双赢。例如,提升两国相互吸引力的人文交流,有助于防止两国之间的冲突。在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等跨国问题上,软实力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知识网络,提高国家之间的合作水平。奈还认为,如果西方国家对“锐实力”反应过度,在文化、媒体、学术等领域限制与中国的合作,将会适得其反,损害西方国家自身的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锐实力”概念的出笼并不是孤立事件。近段时间以来,澳大利亚关于“中国影响力渗透”的争论也沸沸扬扬。如何看待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谢韬:我们可以在西方的中国观这个视角下分析“中国威胁论”。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发展就成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热门话题。西方国家在焦虑和想象中构建了种种并不真实的中国形象,而“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两个极端。鼓吹“中国崩溃论”的,前有章家敦,后有沈大伟;无论他们如何信口雌黄,在中国持续发展、日益强大的事实面前,“中国崩溃论”只能以崩溃收场。

  相比之下,“中国威胁论”在西方似乎越来越有市场。例如,美国著名的中国通白邦瑞在2015年出版的《百年马拉松》一书中,指责美国决策者非但对中国多年来的发展和实力毫无警觉,反而心甘情愿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和科技。之所以取名为“百年马拉松”,是因为他认为在2050年左右,中国将在综合国力上超过美国,进而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

  如果说大肆渲染中国硬实力威胁的《百年马拉松》代表的是旧版“中国威胁论”,那么“锐实力”则代表了新版“中国威胁论”。它渲染的是中国道路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威胁,尤其是对西方国家的所谓“影响力渗透”。去年发生在澳大利亚政坛的一系列反华闹剧,可以说是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导火索。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的影响力不仅“渗透”了澳大利亚的政坛、商界和学界,也已经影响到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德国和美国等多个西方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种杯弓蛇影的心态,实际上反映了西方国家在中西力量对比变化下的不自信。

  谢韬:是的,以“锐实力”为代表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反映的,正是西方国家一些政治精英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自信。要知道,当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宣告“历史的终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西方自由民主绝对是信心满满,认为它必将迅速取代其他政治体制,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选择。近30年过去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大力量、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博弈,却以意想不到的戏剧性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不仅一些选择了西方政治模式的国家出现了严重倒退,而且自诩为“西方自由民主灯塔”的美国也陷入了政治衰败的困境。这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声誉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不由让一些美国学者借用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名言质问:“美国对民主来说还是安全的吗?”与美国的政治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却“风景这边独好”,这让一些美国精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恐惧。

(责编:李阿茹娜(实习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