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争端未解,伊核谈判期限再延迟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杨  迅

2014年11月26日04: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11月24日发表共同声明,决定将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谈判期限延长至明年6月30日,并力争在明年3月1日前达成政治协议。伊朗与六国将于12月继续举行新一轮会谈。

  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于去年11月24日在日内瓦达成阶段性协议,伊朗暂停部分铀浓缩活动,以换取减轻部分制裁,该协议从今年1月20日起实施,至7月20日到期,鉴于伊朗与六国未能在此期间内达成全面协议,双方随后将谈判期限延长至今年11月24日。此次全面协议的“流产”,以及谈判期限的一再推迟,引发外界广泛质疑,也使谈判各方均面临更大压力。

  有媒体评论指出,伊核谈判期限一再延迟,折射出谈判各方在核心利益上存在明显分歧。分析人士认为,目前主要有两大分歧点。其一在于伊朗能够保留的离心机数量。此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表示,伊朗至少需要19万台离心机,西方国家则要求伊朗仅保留约5000台离心机,两者相差甚远。其二在于解除伊朗制裁的进度。伊朗国内的强硬派要求美国尽快解除全面制裁。美国表示经济制裁不会立即解除,将视伊朗落实阶段性协议的表现来决定解除制裁的领域和进度。

  另有评论指出,虽然伊朗总统鲁哈尼上任以来,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有所缓和,但两国之间的猜疑并没有消除。哈梅内伊和伊朗外长扎里夫曾多次表示,伊朗不会在核心问题上妥协。而美国国内,大批强硬派人士也不赞同与伊朗进行谈判,要求追加制裁,这些因素也加剧了双方之间的隔阂。

  或许是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美国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24日表示,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同意继续举行核谈判后,强化对伊朗制裁将会“适得其反”,影响国际协调行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拉特克也称,制裁在促使伊朗走到谈判桌前发挥了作用,但并不能直接推动双方达成全面协议。

  巴基斯坦政策分析家阿克塔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核问题有其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虽然伊核谈判期限一再延迟,但各方并没有离开谈判桌,还在为达成共识进行努力,因此仍应对未来的谈判抱有期望。各方应抱着务实态度,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以便寻找能满足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持续推动谈判进程。

  (本报伊斯兰堡11月25日电) 

     

  >> 链接 <<

  伊核谈判进展为最终达成全面协议奠定基础

  据新华社维也纳11月24日电(记者刘向、何梦舒)中国外长王毅24日在维也纳表示,伊朗核问题六国和伊朗外长当天展开了密集的双边和多边磋商,各方一致肯定谈判迄今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为最终达成伊核问题协议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王毅指出,中方认为,首先各方要保持通过共同努力尽快达成最终协议的政治决心和定力。第二,要坚持双方迄今达成的最大共识,即必须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伊朗不能发展核武器,但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第三,坚持分步对等原则,在合理的时间框架内首先达成一揽子协议,然后分步加以实施。第四,坚持灵活务实、相向而行的态度,聚焦未决的难点问题,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6日 21 版)

分享到:
(责编:白宇、刘军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