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黑人女孩何日不梦蓝眼睛(环球走笔)

张朋辉

2014年09月16日05: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就在不久前美国黑人少年布朗被枪杀后不久,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做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反映出美国社会在对待种族问题态度上的鸿沟。调查显示,80%的非洲裔美国人认为此事件应“引起人们对种族关系的重视”。相反,有47%的白人认为在此事件中,“对种族问题关注过多”。

  美国久已存在“肤色色盲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美国在法律等各方面实现了平等,因此没有必要过分关注种族问题,也没有必要用种族视角解释几乎无处不在的不平等现象。犯罪等社会现象是贫困引起的,与肤色无关。

  与此观点相对照的,却是残酷的现实。据《纽约时报》报道,过去10年,美国普通黑人家庭的净资产与白人家庭差距不断加大,不同种族间的财富差距甚至比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水平还要大。严重的种族收入差距和种族认识分化对立都在警示,种族问题是美国必须严肃对待的。有舆论已经针锋相对地提出,美国应该更加关注种族关系,而不是相反。

  民众也逐渐意识到,“肤色色盲”看似平等,却并不公平。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首位非洲裔美国人瑟古德·马歇尔认为,这好比赛跑,让对手先跑几英里,然后说:“好了,现在开始比赛。”就在比赛开始时,对手已经领先了。在美国,由于历史上的种族歧视问题,非洲裔及其他少数族裔“晚跑了几百年”。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教授保罗·巴特勒认为,从未有过“肤色色盲”的社会,美国只是在本世纪非洲裔美国人及其他少数族裔开始争取平等权利时,才开始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来谈论。

  实际上,美国一直存在阻碍种族平等的势力,比如“三K党”、20世纪中期主张公立学校实施种族隔离的声音、反对平权运动的人群……每每沉渣泛起,人们都会惊诧地发现,以白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依然深深植入整个美国社会,甚至内化到了非洲裔美国人之间。

  平等与公正是美国人念兹在兹、深信不疑,并向外积极推广的价值观,可在美国国内却成了“灯下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著名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小女孩皮科拉·布里德洛瓦直到临死前还梦想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觉得那才是“美”。黑人牧师杰西·杰克逊最痛苦的莫过于“走在街上,听到脚步声后开始想到抢劫——然后向四周看看,看到白人后松了一口气”。

  实现“肤色色盲”,于美国而言是一项变革观念的严峻任务,需要拿出足够多的勇气和魄力,像《纽约时报》文章近日提出的那样,对“国民灵魂展开一场痛苦、深刻的发掘”。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6日 21 版)
分享到:
(责编:袁勃)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