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国际专题>>会议-论坛-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我眼中的中国和法国”征文>>征文作品

巴黎七月

温舒颖

2014年09月15日08:33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在此后一生中无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海鸣威

时值七月末,即将离开巴黎的一个阴雨天,当我在莎士比亚书店柔和的灯光下看到这句话时,只觉得自己无比幸运。一个月在巴黎的生活和学习,确然把一席流动的盛宴注入我的血液,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巴黎为伴。

(塞纳河——流动的巴黎)

今年七月,我参加了巴黎政治学院为期一个月的“法语与政治”暑期学校。回国已经一个多月的今天再追忆那段日子,记忆的片段竟纷至沓来,最终连成一段尚为完整的讲述。

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但于我,这盛宴并不是夜夜笙歌。我印象更深刻的也许是那些微凉的夜晚,在郊区短租的房子里跟朋友一起写作业到一两点,合上电脑的时候在心里感叹:这竟是我的暑假。在巴政上课的第一天,老师讲课我只能听懂百分之三十,想要提问也不知该怎么说;阅读文本一句话就有四五个生词,听力训练常常连题目都看不懂。于是每天回到家必须把当天上课没读懂的文章重新读一遍,常常就连搞懂所有生词都需要花上半个多小时;看课堂笔记,把不懂的圈出来;然后预习第二天的课程,把关键的生词查好;最后才是作业。等写完作业的时候,常常已经夜深人静。

巴政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法国70%的政治家、80%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几乎所有法语国家的总统、总理都曾是她的学生。我很难形容在巴政就读是怎样的体验——在这里我不得不脱离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光环,接受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之一的事实;在这里我通过观看奥朗德和萨科齐的辩论视频,分析他们的演说技巧,竟前所未有地觉得政治也可以很有趣;在这里我第一次扮演西班牙国会议员的角色,用法语发表了一段倡导堕胎合法化的演讲;在这里我和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同学一起上课,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感受自由却不偏激的学术氛围;在这里,我推开图书馆的门那一刻,看到或是伏案疾书或是专注地看着电脑屏幕的人,突然觉得这里能给你一切,每个人的价值观都能得到践行,只要你努力。

(巴黎政治学院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法国70%的政治家、80%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几乎所有法语国家的总统、总理都曾是她的学生。)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上课的内容我已经可以听懂九成;我在口语课上的作业被老师笑着评论“Parfait!(完美)”;我的老师在邮件里说,舒颖是一个很勤奋很优秀的学生,希望你可以坚持学法语,祝你有一个很好的未来……看到这些我才想起这一个月我走了多远,要查多少个生词经历多少个耕读的深夜,才能在结课典礼上微笑着毕业。很多事情只要你愿意去做,都不会太难。在巴政就读,于我就是这样一番体验。

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但这盛宴亦不是宏大的节庆。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寻常的生活里却穿插着深沉的韵味。那些清晨的RER上,穿着精神、专心看书的女学生,给大叔让座的小女孩,双肩包里放着球拍的西装先生;地铁上几乎人手一本书,在这里不看书会让我觉得脸红;一切都慢悠悠的,饭要慢慢吃,地铁故障时慢慢等;地铁站里时常会有街头艺人的表演,从尤克里里到交响乐——我终于知道法国人的高贵从何而来,就连每天机械的三点一线的穿梭都因为书里的世界有声有色,最庸常琐碎的日常通勤都有艺术为伴,精神世界的深广和物质条件的富足给了巴黎人他们应得的优雅和骄傲。

(玛德莲娜大教堂上演《四季》音乐会。在巴黎,每周都有多场古典音乐会和歌剧舞剧在上演。)

巴黎足以唤起你全部的艺术细胞。当我坐在玛德莲娜大教堂的黄色灯光下,听维瓦尔第的《四季》音乐会时;当我第五次在卢浮宫泡上一整天,一个转身就与《自由领导人民》不期而遇时;当我在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看到怪兽的雕像,回忆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时;当我在塞纳河畔无所事事地游走,为了躲雨跑进莎士比亚书店,随手拿起一本书就被吸引时……我就知道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巴黎一样,让你全身心都敞露在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之中。

海鸣威如是写:“巴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我们又很年轻;这里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甚至连我们碰到的贫困,突然挣到的一笔钱,头上的月光,事情的正误,还有躺在你身边、在月光下熟睡的人的呼吸声,都不那么简单。”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有故事。我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我上学经过的寻常的楼房,就是杜拉斯的故居。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她用历史、文学、绘画和音乐与你相伴,在巴黎的午夜,浅酌一口红酒,也许就能梦回文艺复兴的盛世。

(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之后,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费兹杰拉德、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是这里的常客。)

(花神咖啡馆招待了战后大部分法国知识分子,据说萨特和西蒙·波娃在此会面喝一两杯,讨论他们的存在主义哲学。)

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这盛宴不只是蜗牛红酒的高端大餐,也是法国人对食物的尊敬,烹饪时的用心,与家人共进晚餐时一饮一啄的牵情;这盛宴不只是穿着讲究彬彬有礼的绅士,也是过地铁闸门时帮你扶着安全门的小女孩,是大街上捡起你的钱包还给你的友善的黑人;这盛宴不只是国庆日的阅兵和晚上的烟火表演,也是街上的情侣快活地歌唱,卡车里的大叔探出头来跟狗打招呼……

“巴黎永不灭。每个在此生活过的人都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忆。无论我们是谁,巴黎如何改变,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或生活多么安逸,我们都会回去。”巴黎,所有标签、所有头衔都不是她,“优雅小资”太刻板,“浪漫之都”太俗气,“文化之都”太肤浅……

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是该交由每个人自己品鉴的盛宴。

分享到:
(责编:郑青亭、常红)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