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救治了患者,医生本人却病入膏肓”
“是因为他们对我们一无所知,还是他们对我们太了解,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对我们从事间谍活动?”德国《时代》周报编辑约亨·比特纳在《纽约时报》上刊文说,人人都知道,德国从来不向美国隐瞒关键信息。
去年,斯诺登爆料美国情报部门对德国公民进行系统监控后,德国社会反响强烈。但默克尔在接受采访时称,在法律前提下进行合作是情报单位数十年来的传统,也是为德国的安全服务。不久,媒体又披露美国可能已经监听默克尔的电话十余年,但默克尔仅要求华盛顿“立即提供全面的解释”。
美国为什么这么做?《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直白地称,情报领域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国家间没有朋友,只有利益。报道称,美国监控盟友早有前科,1960年,两名美国国安局雇员威廉·马丁和贝尔农·米切尔变节投靠苏联,两人当时向媒体披露说:“美国成功收集到40多个国家的秘密通信信息,包括盟国。”
约亨·比特纳认为,美德情报合作源自美国战后对德占领,这导致双方的合作一直存在不对等性,同时掩盖并加剧了两国在思想、目标等方面的分歧。对于美国来说,“9·11”之后,情报收集一直是战争的一部分,而德国没有这种想法。驻德美国特工毫无疑问一直在观察,从他们的角度看,与德国人分享情报就像是与戒酒社团成员逐店饮酒。
《华盛顿邮报》称,“背靠背”的间谍案让德美外交关系变得复杂。在华盛顿看来,将案件公之于众,可能是德国政府有意为之,目的是逼迫美国签署对间谍行为实施新限制的协议。多年来,德国一直寻求加入与美国签订互不进行间谍活动的国家组织,但遭到拒绝,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人相信,德美安全利益存在的分歧太多。“德国人在做许多许多事情,但并非将所有事情都告诉我们”,一名美国前情报官员说。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批评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没做好工作的同时,呼吁美国不要太依赖德国。“美国人也应该质问,为什么我们所谓的‘朋友’可以驱逐美国高级官员,而不用承担后果?”
《纽约客》称,中情局柏林站站长被驱逐听上去像一个古老的间谍小说。许多报道指出,德国驱逐美国情报官员是个很强烈的信号。冷战时期,驱逐官员是美苏之间的惯用招数,中情局站长是美国在境外职位最高的情报官员,美国几乎从来没被盟国这样对待过。最近的例子是1995年,中情局巴黎站站长等人因试图贿赂法国官员套取该国在贸易谈判中的立场而遭到驱逐。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虽然许多观察家认为驱逐美国情报高官不会影响德美关系的本质,但德国民众反美情绪会恶化。根据《明镜》周刊7月6日至10日进行的调查,57%的受访者表示,德国外交政策应该更远离美国;69%的人表示,他们对美国越来越不信任。
德国军事情报学者克莱梅尔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BND与美国国安局有着紧密合作,原因是德国的情报工作很多时候依赖美国的技术手段。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这些事件后,德美情报合作肯定受影响,但德国目前还没有抛弃美国的资本,未来德美会继续合作。
“医生救治了患者,但医生本人却病入膏肓”。美国《国家利益》15日刊文称,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德美出现一系列分歧,最终美国对德宣战。一个世纪后,两国关系再次岌岌可危,因为美国的监听和间谍行为让德国苦不堪言。对美国而言,曾经作为其学生的德国已成为伙伴,而且表现非常优异。德国人认为,两国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关系正遭受严重背叛。
德国洪堡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霍尔特曼告诉《环球时报》,二战后,美国确实是德国的救星,当时德国在经济、文化和道德上被彻底摧毁。现在,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德国的自信在增强,而美国的主导地位在减弱。间谍丑闻只是一个爆发点,实际上,德国的强烈反应是展示政治自信的标志,也是希望获得与美国“情报和政治平等权”的姿态。(本报驻德国、美国特约记者 青木 翟翔 本报特约记者 丁雨晴)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