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际

委内瑞拉 非洲鼓乐代代相传(第一现场)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 吴志华

2013年07月15日04:15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纳伊瓜塔村街道上挤满了载歌载舞的欢庆人群。图为村民挥棒敲鼓、陶醉其中。

  本报记者 吴志华摄

  委内瑞拉夏至时节也是当地天主教的圣胡安节,我们来到加勒比海畔的纳伊瓜塔村,感受到当地居民对鼓乐的那种热情和痴迷。

  纳伊瓜塔的街心广场上已聚集了上百名的打鼓手,他们面前摆放着上百面齐腰高、形状各异的大鼓。成串的五彩小旗迎风飘扬,平添了节日的气氛。

  纳伊瓜塔的居民菲利克,身材高大,皮肤黝黑。他告诉记者,这个村子的居民大多是非洲人后裔。每年夏至,他们都要聚集到这个广场,击鼓、跳舞,纪念他们信奉的保护神胡安·巴普蒂斯塔,“这是我们的生活传统,已经保持了100多年……”

  正午时分,教堂钟声敲响了,人们也跟着喊起来:“五、四、三、二、一……”,话音刚落,广场上的百面桶鼓轰鸣般地敲响起来。阵阵鼓声,震耳欲聋。挥棒敲鼓的人,神情陶醉。踩着鼓点,广场上的民众跳起欢快的非洲舞蹈。顿时,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菲利克说:“鼓乐是我们的精神寄托”。16世纪至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从非洲贩运奴隶到委内瑞拉北部沿海地带的可可种植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殖民统治者严禁奴隶平时在庄园里击鼓取乐。然而,机智的奴隶们利用殖民者信奉的宗教节日来“放松”自己,施展自己鼓乐舞蹈的天赋。在那个时代,宗教节日意味着是奴隶们的“自由日”,敲鼓、唱歌、跳舞、喝酒、敬神……奴隶们短暂地享受自由的气息,难得放松几日。

  久而久之,非洲鼓乐和舞蹈便成为西班牙殖民者宗教礼仪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委内瑞拉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委内瑞拉加勒比海沿岸地带的人们,每年庆祝圣胡安节时,都会自发地汇聚到广场或街道上,敲起鼓,跳起舞,彻夜欢娱。

  纳伊瓜塔也是委内瑞拉财政部长梅伦特斯的家乡。每年,他都要赶回老家,和家乡人一起庆祝这个节日。我问梅伦特斯:“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何感想和感受?”他说:“我感到很自豪。”

  击鼓的队伍和跳舞的人群离开广场,来到村中一条街道上,将这条小街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只能登上临街楼房的阳台向下俯瞰:击鼓手分成若干个队伍,他们围着鼓,挥棍击鼓,相互比试,鼓声一浪高过一浪;舞者围成圈,对对男女在围观者的呼唤声里轮番上场狂跳。虽然已是夕阳西下,民众兴致依然不减。菲利克说,“我们一直要闹到午夜来临才回家”。

  梅伦特斯告诉记者,如今,委内瑞拉的这项民俗活动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文化是民族的身份。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这种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都会落地生根,融入当地文化之林。漂洋过海,来到委内瑞拉的非洲人,将他们的鼓乐文化带到了加勒比海沿岸,成为委内瑞拉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代代相传。

  (本报加拉加斯7月14日电)

扫描二维码

体验更丰富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邓志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