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两国2014年将迎来建交50周年和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就中法关系发展走向、奥朗德访华意义等问题,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外交学院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齐建华。
中法关系实现多次突破
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使中国在冷战“铁幕”下实现了外交“破冰”。在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总统任期:1958年至1969年)的努力之下,法国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齐建华认为,中法建交不仅让中国突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外交封锁、与苏联的外交僵局,也让法国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平衡外交,在世界上发挥了自己的大国作用。中法建交打破了两个阵营的垄断地位,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建交之后,中法关系得到了双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实现了外交上的多次突破。1973年,蓬皮杜总统访华,是第一位正式访华的西方国家元首。1983年,中法签署核电合作备忘录,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国家。1997年,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2004年,法国又在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过去的49年中,齐建华指出,中法关系虽然也出现过一些起伏和波折,但推动双方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战略上合作互信、相互支持才是中法关系的主旋律。齐建华说,“这半个世纪以来,中法关系是积极的,成果丰硕的,对国际关系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奥朗德的稳妥外交路线
奥朗德的外交政策稳健、低调,他提出要通过“经济外交”来带领法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奥朗德相信,新兴大国的崛起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重要趋势,法国应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保持更密切的沟通和合作。
对于奥朗德的外交路线,齐建华分析说,从世界发展趋势上看,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是各个国家的目标,合作是必然的趋势,这对法国来说也一样。法国在70年代后发展放缓,遇到了滞涨等经济问题,它不像美国一样主张自由主义、以资本为核心,而是有许多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负担也稍微重一些。2007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法国面临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涨的问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明显不如新兴经济体。在这种形势下,法国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解决经济问题,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因此,他的“经济外交”是一种务实的考虑。
在奥朗德的“经济外交”路线下,中法关系的发展显然具有很大的空间。据统计,2011年,中法贸易额仅为中德贸易的40%。当年,中德贸易额高达1440亿欧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对此,齐建华指出,奥朗德会适当地改变与中国“政热经冷”的局面,中法的经济合作应该更丰富、更多彩,这是符合法国的现实需要的。
奥朗德对华释放友好信号
奥朗德3月15日在祝贺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贺电中表示,法中两国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相同或相近的主张。中国对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方同中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心是坚定的。
对此,齐建华认为,奥朗德对中国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基于双方在很多问题上的相同立场,他希望双方可以深化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更好地规划双方的合作发展。
齐建华强调,总体来说,法国社会党都在积极地与中国发展关系,双方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逐步推进中法关系发展。